27.3 C
Hong Kong
星期三, 五月 15, 2024
Home Blog Page 2

京都信用社好唔好? 大額清數用家分享

喺呢個網絡咁發達嘅時代,搵個可靠嘅金融機構嚟解決自己嘅財務問題已經成為好多人嘅選擇。我曾經欠債達超過40萬,每月雖然收入3萬蚊,但還款額將近2萬8千蚊,我只可以透過債冚債既方式去處理債務。好彩我遇到京都信用社先可以幫助我脫離債務,京都信用社係一間位於香港尖沙咀既財務公司,專業提供大額清數同埋二線清數服務,我透過京都信用社既大額清數服務,讓我解決左困擾我多時嘅財務問題。

京都信用社服務同支援

當我發現自己需要處理40萬港幣嘅債務時,我上網搵咗好多財務公司,及借貸既資料,當然我亦都搵左投委會既錢家有道去拎不少意見。但我最後揀咗京都信用社。點解揀佢哋呢?主要係因為佢哋嘅網站(京都信用社)好專業,加上見到好多正面嘅評價。我決定透過網站whatsapp佢哋,睇下有冇得幫到我。

京都信用社專業團隊

京都信用社好唔好呢個問題係十分易解答,佢地嘅專業團隊真係好有耐性,佢哋細心聽我講解自己嘅財務狀況,然後就提供咗一套適合我嘅清數方案。佢哋其中一位財務顧問仲特別解釋咗清數嘅過程,令我明白原來可以有咁嘅方法去慳息,而且佢哋嘅計劃令我每月嘅還款額減少咗超過30%!

大額清數體驗

透過佢哋嘅大額清數幫助,我唔單止解決咗即時嘅財務壓力,仲因為利息大大減少,感覺到未來嘅日子會輕鬆好多。呢種服務流程嘅透明度同埋效率,真係令我好放心,由見面到批核,都只係用左3個工作天。

總結

如果你都係度搵大額清數服務,我真心推介你考慮下京都信用社。京都信用社好唔好呢個問題已經唔需要再回答,對我黎講定係係好,佢哋唔單止提供咗一個對我來講有效嘅解決方案,仲有專業團隊不斷嘅跟進同支援,真係幫到大忙。基於我自己嘅經驗,我認為佢哋值得你信賴同推薦。

掌故專家鄭寶鴻講新年習俗 「南北行街」掛滿燈籠 尾禡老闆夾雞是什麼意思?

掌故專家鄭寶鴻講新年習俗

農曆新年是華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由年廿八至正月十五,均有不同的傳統習俗流傳至今。香港昔日在國際貿易中擔當轉口港的角色,不少華商從事南北行,經營米業及參茸藥材,南北行商人對農曆新年非常重視,不但張燈結綵,更會連同全部夥計一同吃團年飯及開年飯。掌故專家鄭寶鴻自小在港島長大,見證有「南北行街」以及「香港華爾街」之稱的文咸西街的變遷,他形容早年的農曆新年,整條街的店前掛滿燈籠,排場十足。南北行夥計為什麼年初二會回鄉「種薑」?團年飯時老闆夾雞給你是什麼意思?這位香港歷史「活字典」將為讀者一一解答。

每年新年,有「南北行街」之稱的文咸西街都會掛滿燈籠應節。
每年新年,有「南北行街」之稱的文咸西街都會掛滿燈籠應節。 
從南北行門外懸掛的燈籠,便可得知老闆的籍貫:潮籍人士會掛上印有自己姓氏的大紅燈籠,廣府人士則會掛上宮燈。
從南北行門外懸掛的燈籠,便可得知老闆的籍貫:潮籍人士會掛上印有自己姓氏的大紅燈籠,廣府人士則會掛上宮燈。 
從南北行門外懸掛的燈籠,便可得知老闆的籍貫:潮籍人士會掛上印有自己姓氏的大紅燈籠,廣府人士則會掛上宮燈。
從南北行門外懸掛的燈籠,便可得知老闆的籍貫:潮籍人士會掛上印有自己姓氏的大紅燈籠,廣府人士則會掛上宮燈。 

鄭寶鴻指,現時文咸西街的南北行數目已比昔日少,但仍是聞名的南北行集中地,1920年代已屹立於文咸西街的百昌堂,是整條街歷史最悠久的商號。百昌堂由現時負責人曾守潤的祖父與友人合資,1902年於廣州創立,後來搬到文咸西街經營至今。今年已九旬的曾先生雖為少東,但凡事親力親為,每天仍會到百昌堂坐鎮。

1900年代,文咸西街已有南北行商號營業,當時百昌堂仍未遷入香港,但該建築已經存在。(鄭寶鴻提供圖片)
1900年代,文咸西街已有南北行商號營業,當時百昌堂仍未遷入香港,但該建築已經存在。(鄭寶鴻提供圖片) 
百昌堂內放有由著名畫家江啟明於1987年畫下百昌堂外貌的畫作。
百昌堂內放有由著名畫家江啟明於1987年畫下百昌堂外貌的畫作。 
百年老店百昌堂的第三代掌舵人是年屆九旬的曾守潤先生(左),旁為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
百年老店百昌堂的第三代掌舵人是年屆九旬的曾守潤先生(左),旁為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 

百昌堂甚具建築特色,是樓高三層、混合中西風格的唐樓,門口簪花掛紅黑底金漆招牌,左右相對的牌匾記錄了百昌堂主要售賣的中藥材,而店內出售的猴棗散、冰片及其他中藥材仍然保留當年特色,是南北行中藥貿易的歷史見證。店內樓底高,放有極具氣派的酸枝傢具,牆上掛着一副對聯,由民初吳道鎔太史為百昌堂提字。百昌堂名氣之大,連1989年時任王儲查理斯及妻子戴安娜訪港時,也曾到百昌堂參觀,現時店內掛着一幅曾守潤與查理斯及時任港督衛奕信在百昌堂的合照,成為經典歷史時刻。百昌堂作為老字號,大部分農曆新年的習俗亦會跟隨,據曾先生透露,百昌堂每年的年三十,也會在門外掛上燈籠慶祝。

百昌堂樓高三層、混合中西風格,門口簪花掛紅黑底金漆招牌,左右相對的牌匾記錄了百昌堂主要售賣的中藥材。
百昌堂樓高三層、混合中西風格,門口簪花掛紅黑底金漆招牌,左右相對的牌匾記錄了百昌堂主要售賣的中藥材。 
百年老店百昌堂在農曆新年也會掛上宮燈應節。
百年老店百昌堂在農曆新年也會掛上宮燈應節。 
百昌堂的牆上掛着一副對聯,由民初吳道鎔太史為百昌堂提字。
百昌堂的牆上掛着一副對聯,由民初吳道鎔太史為百昌堂提字。 
1989年,時任王儲查理斯(白色西裝者)與港督衛奕信(右二)、時任港九政務署長藍鴻震(右)以及時任政務司廖本懷(左二)參觀百昌堂,左為年輕時的曾守潤先生。
1989年,時任王儲查理斯(白色西裝者)與港督衛奕信(右二)、時任港九政務署長藍鴻震(右)以及時任政務司廖本懷(左二)參觀百昌堂,左為年輕時的曾守潤先生。 

鄭寶鴻指,南北行商多為潮籍人士及廣府人士,尤以潮籍人士慶祝農曆新年最為隆重,「兩者都會在門口掛燈籠,潮籍人士會掛上貼有東主姓氏的白底紅字燈籠,廣府人士則會掛上如走馬燈般的精巧宮燈。」鄭寶鴻收藏了一張約於1915年拍攝的舊照,見到文咸西街的南北行於農曆新年時,掛滿當時代表中華民國的五色旗,場面盛大。

鄭寶鴻收藏了一張約於1915年拍攝的舊照,見到文咸西街的南北行於農曆新年時,掛滿當時代表中華民國的五色旗。(鄭寶鴻提供圖片)
鄭寶鴻收藏了一張約於1915年拍攝的舊照,見到文咸西街的南北行於農曆新年時,掛滿當時代表中華民國的五色旗。(鄭寶鴻提供圖片) 
約1925年農曆新年,由德輔道西東望「南北行街」的掛燈籠盛況。(鄭寶鴻提供圖片)
約1925年農曆新年,由德輔道西東望「南北行街」的掛燈籠盛況。(鄭寶鴻提供圖片) 

做生意的人很重視尾禡,即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南北行商人也不例外。「尾禡過後,大部分南北行的夥計都不用開店工作,只會追收賬務。」年三十下午時分,商號便開始貼春聯、拜神及燒炮仗,「南北行很多都有三層高,他們會把炮仗由三樓吊下來燒,非常熱鬧。」鄭寶鴻指,燒炮仗是代表商號既無內債亦無外債,老闆亦會在尾禡宴請夥計,以示慰勞,但當有員工來年不被續約,老闆便會夾上一塊雞給他,便是俗稱的「無情雞」,示意他另謀高就,是一種勞資雙方心照不宣的解僱方式。

如果夥計在尾禡獲老闆夾上一塊雞,意指不獲續約,來年需另謀高就了。(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夥計在尾禡獲老闆夾上一塊雞,意指不獲續約,來年需另謀高就了。(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到了大年初一,店內會有樂隊吹奏,當有客人前來拜年,便會齊鳴。鄭寶鴻指,從前香港禁賭,但在年初一至年初四期間,除了有客人特意來拜年,也會「賭禁大開」,「南北行的夥計會互相到不同商號與其他職員小賭怡情,政府及老闆也會『隻眼開隻眼閉』。」

新春正月初二為「頭禡」,商號會再次燒炮仗及與夥計吃開年飯。鄭寶鴻笑言,夥計通常會於初二回鄉,又稱「種薑」,即是指回家與太太溫存,待十個月後太太生產,便會向大家派薑醋的意思。

到了初七人日,南北行也會大排筵席,與夥計吃「生日飯」,也會奉上一條活的大鯉魚,用沾濕了的紅字蓋上牠雙眼,用來拜神,寓意「有餘有利」,生意興隆。昔日的南北行休息至初十六才啟市,不過現時大多都在十五前已開始營業了。

攀山專家眼中的「美麗香港」 靠謙卑征服世界之巔 羅啟義登山耐力賽始於香港

「在香港行山很熱,在高原行山則很冷,這就是最大的分別。」曾成功攀登多個高海拔山峰,包括珠穆朗瑪峰的攀山專家的羅啟義,在少年時期已非常好動,拿起登山雜誌便踏遍香港山野。他對大自然一直存有敬畏之心,為求「玩得安全」,每次皆做足準備才出發。64歲的他笑言自己年過40才重新學習行山,「行山背後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永遠學不完。」愈強的人,愈是謙卑。

64歲的羅啟義非常好動,退休後仍經常行山及進行戶外運動。

羅啟義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他縱橫金融界多年,卻不甘安逸, 40多歲時重拾行山樂趣,其間不斷進修,考獲各種山藝及急救證書,挑戰過喜馬拉雅山脈中部的卓奧友峰、新疆慕士塔格峰、四川雀兒山及半脊峰、法國白朗峰、瑞士馬特洪峰及僧侶峰等高難度山峰。 2011年,他與另一名情同師徒的攀山專家黃炎良及友人朱棋端,征服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其後更出書分享,成為一時佳話。

羅啟義成功登上多個世界之巔:

山峰

高度(米)

珠穆朗瑪峰

8,848

卓奧友峰

8,201

慕士塔格峰

7,546

雀兒山

6,168

半脊峰

5,430

白朗峰

4,809

馬特洪峰

4,478

僧侶峰

4,110

2011年,羅啟義(右)與另一名情同師徒的攀山專家黃炎良(左)及友人朱棋端(中),征服珠穆朗瑪峰。(圖片來源:羅啟義提供)

登山經驗豐富,羅啟義對高山氣候有一定認識。「高山氣候變化極端,我曾在新疆登過一座7,000多米高的山,走到6,300米至6,800米時,熱得想光着身子;但當天陰時,即使戴上厚手套,十指仍是凍得很痛」。他也分享在高山地區,中午原來是最易變天的時間,「因為太陽出來後,水蒸氣上升,雲層變多,故中午時分容易發生暴雨及刮風;早上或凌晨則會較穩定,很多人都選擇半夜『衝頂』」。為登上珠峰,他坦言準備了數年時間,「除了鍛煉體能,也要練習登上其他高山,來適應氣候變化和高原反應」。珠峰溫度低至零下30多度,空氣稀薄,要克服頭痛、嘔吐、肌肉萎縮及食慾不振等一連串高原反應,少點毅力都不能。

登山經驗豐富,羅啟義對高山氣候有一定認識。(圖片來源:羅啟義提供)

天有不測之風雲,不限於高海拔山峰。《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中提到,香港面積雖小,氣候情況卻存在重大地區性差異,山地的斜度促成空氣上升,有利增強降雨。羅啟義憶述年輕時與友人到鳳凰山狗牙嶺遠足,「那時天氣報告沒現時準確,走到西狗牙時,突然刮起強風。」登頂後,他感覺如騰雲駕霧,「彌勒山、大東山被雲海覆蓋,雲霧一直吹上來,後來我們發現自己站在一團黑雲之中,這時狗牙嶺突然閃電,嚇得我們跑下山。」事隔多年,他憶述冒雨下山,雷聲震耳欲聾的畫面,仍心有餘悸。

「15、6歲開始行山,但過了40歲才重新開始學習行山。」中年以後,他學習看地圖、運用指南針、打繩結,才發現年少時有很多次登山都是「大命」才沒出意外,「行山背後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如何做好規劃、裝備要求、求救方式等,永遠學不完。」訪問在小夏威夷徑進行,屬入門路線,但由於幾天前受「黑雨」洗禮,多區出現嚴重水浸甚至發生山泥傾瀉,羅啟義還是謹慎地先到場視察,確保拍攝能安全進行。

小夏威夷徑屬入門路線,但由於拍攝前幾天遇上「黑雨」,羅啟義還是謹慎地先到場視察,確保眾人安全。

香港城郊界線模糊,羅啟義觀察到不少人因此忽視行山安全,以為身在山野仍可沿用城市的生活習慣,「例如有一家大小竟然不帶水上山,也有行山客在荔枝窩問哪裏有巴士站。」現在流行使用行山應用程式,羅啟義坦言配合紙本地圖使用更為可靠,「香港地圖由地政總署編製的,會定時更新資訊,也可靠等高線了解該處地勢,以及得知附近是否有大型設施如橋、電塔等;相反行山App只記錄他人走過的路線,若遇上泥地、荒徑、需要攀樹等環境,對經驗不足的人來說很危險。」此外,事前規劃也十分重要,行山人士需時刻留意天氣,帶備適合的衣物及水,作好撤退方案,行山期間要時刻檢討行程,作出變通。若要求救,也需善用應用程式定位,「說清楚自己位置很重要,可減低救援時間及增加生存機會」。

羅啟義指,不少人依靠應用程式行山,但遇事求救時,未必懂得善用應用程式定位,準確說出自己所在位置。

假日不少市民會聯群結隊行山,在香港,一般以一星、兩星、三星等來表示難度,但羅啟義認為並不足夠,「難度是指長度還是體能上的要求?」他推介使用「美國優勝美地點數系統(Yosemite Decimal System)」難度評級,根據攀岩時遇到的技巧及對身體所產生的困難度來對地形進行分類,讓登山客更準確地評估安全。他提醒,每人的體能及經驗不盡相同,行山時需量力而為,建議行山新手可先嘗試金督馳馬徑、康柏郊遊徑、大潭篤水塘、灣仔峽公園等平坦路線。羅啟義的行山背囊,還有充足裝備及急救品,包括碳纖行山杖、抗敏藥及急救包、頭燈、指南針、雨具,也有一些後備衣物如風褸,以備不時之需。他更即席示範如何使用繩索系統,「如果有些地方需要攀爬才能到達,便要知道如何構建防護系統」。

羅啟義示範如何正確使用行山杖,他指上斜和下斜時,手握的位置亦需要調節,才可卸力。羅啟義的行山背囊,有充足的行山裝備及急救品,以備不時之需。他示範如何使用繩索系統,這些都是從山藝課程中學到的安全技巧。

「有些朋友追求跑山,鬥誰人跑得遠,但我怕勞損,只喜歡拍照。」對羅啟義來說,行山充滿樂趣,因為想「長玩長有」,所以安全第一。雖然他說不愛比賽,但如果行山是一場耐力賽,他的鬥志、體能和安全意識,絕對有資格問鼎前列位置。

羅啟義因為貪玩,所以踏遍山野:因為想繼續貪玩下去,所以將行山安全放在首位。

年輕氣候倡議者眼中的美麗香港

保育海洋抵極端天氣 鍾芯豫推低碳本地遊

年輕氣候倡議者眼中的美麗香港 保育海洋抵極端天氣   鍾芯豫推低碳本地遊

你認為香港是個「福地」嗎?曾隨團到南極考察的氣候倡議者鍾芯豫,發現南冰洋竟也發現微塑膠,心痛作為氣候變化屏障的海洋已岌岌可危,全球暖化令海平面上升,香港作為沿海城市,將首當其衝。鍾芯豫指,海洋與氣候息息相關,積極推動減碳的她,於2015年成立提倡低碳本地遊的環境教育組織V’air,不時帶團進行海岸生態導賞。香港自然之美,除了起伏有致的山巒、綠油油的森林、變化萬千的景觀,還有使人安居的海洋。

海洋與氣候息息相關,鍾芯豫遂於2015年成立V’air,推動低碳本地遊。
海洋與氣候息息相關,鍾芯豫遂於2015年成立V’air,推動低碳本地遊。

「從小父母便帶我到不同的郊野公園及地質公園遊玩,那時已知道人和自然有着密切關係。」鍾芯豫從拔萃女書院畢業後,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其後獲得100萬元獎學金,負笈牛津大學修讀環境變化與管理哲學碩士,再回港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好友創辦推動低碳本地遊V’air。明明有着亮麗的履歷,為何堅持踏上難行的保育路?鍾芯豫透露,推廣環保的初心,源於兒時與香港極地探險家李樂詩一次見面有關。

鍾芯豫自小已明白人和自然有着密切關係,長大後選擇修讀地理學系,更身體力行推廣環保生活。
鍾芯豫自小已明白人和自然有着密切關係,長大後選擇修讀地理學系,更身體力行推廣環保生活。

小五時,鍾芯豫因參與天文台專題研習而有幸訪問李樂詩,對方的一席話,令年紀小小的她深受啟發。「她跟我們說,全球暖化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更具象地形容,說地球現在如困在一個不斷升溫的微波爐內,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李樂詩的辦公室更展示了不少極地藏品,包括一些在南北極使用過的儀器,一眾小學生大開眼界。鍾芯豫坦言,平日在學校鮮有接觸氣候變化議題,李博士的講解,猶如當頭棒喝,令她開始反思人類如何為保護地球出一分力。

長大後,鍾芯豫同樣有幸獲得隨團到南極考察的機會。帶團的是對海洋有深入研究的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Dr. Sylvia Earle,在兩星期的考察中,團隊先在阿根廷氣候峰會中提出了八個海洋氣候方案,其後團隊到達南極洲,在不同的小島及冰川的海水表層抽出樣本,經化驗後竟發現全部樣本都含有微塑膠,「這些微塑膠是來自遊人和考察員的外套及裝備,南冰洋作為碳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是緩衝溫室氣體的區域,到底它是否一個適合開放旅遊的地方呢?」

南極考察團由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Dr. Sylvia Earle(左)帶隊,是鍾芯豫十分敬佩的海洋學家。(圖片來源:鍾芯豫提供)
南極考察團由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Dr. Sylvia Earle(左)帶隊,是鍾芯豫十分敬佩的海洋學家。(圖片來源:鍾芯豫提供)
南極考察之旅,令鍾芯豫反思該處是否應該規管休閒旅遊的問題。(圖片來源:鍾芯豫提供)
南極考察之旅,令鍾芯豫反思該處是否應該規管休閒旅遊的問題。(圖片來源:鍾芯豫提供)

海洋與氣候,有人認為兩者風馬牛不相及,鍾芯豫提醒,海洋控制環球氣候,因為海洋吸收全球25%二氧化碳排放,亦將全球溫度控制在平均地表攝氏15度,「如果沒有海洋,平日氣溫可高達攝氏50度」。香港位處亞熱帶沿海地區,而海洋的溫度影響颱風之形成,所以全球暖化,會導致香港的颱風次數增多,加上海平面上升,香港亦有機會受淹,以及面對山泥傾瀉的危機。「有研究指,近九成受訪港人認為香港是一個沒有天然災害的福地,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鍾芯豫說。

「但海邊的生態系統,包括香港常見的紅樹林及濕地,能有效緩衝極端天氣為城市帶來的影響」,鍾芯豫認為香港應採取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拯救氣候危機,「香港的陸地保育做得很好,但只有約百分之三的海洋屬於海岸公園或海岸保護區,遠遠落後於國際標準的30%。」鍾芯豫指,本港水域孕育不少漂亮珊瑚,物種多樣性可媲美加勒比海,「但海洋暖化導致珊瑚白化,潛水活動增加也有機會令珊瑚受損。」此外,香港盛產海鮮,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挑選可持續海產進食,以穩定海洋物種數量,她坦言要提升保育海洋意識,香港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香港志:自然‧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中提到,政府於2003年成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職權包括就推動可持續發展優先範疇及可持續發展策略,向政府提供意見。成員來自不同界別及政府高層成員。鍾芯豫還在中大就讀時,就曾獲委任為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成員至今,積極推動社會各界參與減碳工作。

香港的紅樹林及濕地,能有效緩衝極端天氣為城市帶來的影響。鍾芯豫認為香港應採取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拯救氣候危機。
香港的紅樹林及濕地,能有效緩衝極端天氣為城市帶來的影響。鍾芯豫認為香港應採取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拯救氣候危機。

鍾芯豫認為,香港人整體在環保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除了進行回收,也應該認識自己的碳排放量,因為碳排放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她透露在講座上分享南極考察經歷時,有些聽眾得知自己的高碳生活會影響南極企鵝存亡,才意識到環保的迫切性。港人熱愛外遊,但乘搭飛機會製造碳排放,但香港背負石屎森林之名多年,如何令大家留港旅遊?鍾芯豫創辦的V’air透過推廣低碳本地遊,在香港重新發現「新的世界」,V’air曾舉辦沙頭角沿海導賞團,讓參加者認識鹿頸、谷埔等歷史及生態,「特別在海岸進行導賞時,我們經常強調藍碳概念,即是二氧化碳以各種形式儲藏在海洋生態系統中,包括紅樹林可儲碳、海草可幫助碳循環等。」

V'air曾舉辦海灘清潔活動,也會進行海岸生態導賞。(圖片來源:鍾芯豫提供)
V’air曾舉辦海灘清潔活動,也會進行海岸生態導賞。(圖片來源:鍾芯豫提供)
V'air曾舉辦海灘清潔活動,也會進行海岸生態導賞。(圖片來源:鍾芯豫提供)
曾有講座聽眾得知自己的高碳生活會影響南極企鵝的存亡後,才意識到環保的迫切性。(圖片來源:鍾芯豫提供)

鍾芯豫認為本港18區都有值得遊覽的地方,以東區為例,她推介市民參觀位於柏架山的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既有歷史價值,亦介紹不少香港自然生態;此外,筲箕灣避風塘有不少活化舢舨,遊人乘搭時,可留意頂部裝上的太陽能板,能幫助推動碳中和。鍾芯豫在訪問當日首次踏足筲箕灣防波堤,也不忘介紹它減低海岸侵蝕的作用。香港雖是彈丸之地,卻驚喜處處,「我們在郊遊時,對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自然發掘到值得欣賞的地方。」

鍾芯豫在訪問當日首次踏足筲箕灣防波堤,也不忘介紹它減低海岸侵蝕的作用。
鍾芯豫在訪問當日首次踏足筲箕灣防波堤,也不忘介紹它減低海岸侵蝕的作用。

* 想了解更多關於V’air的活動,可瀏覽網站

環境教育學者眼中的「美麗香港」

馬昀祺:看過非洲動物大遷徙,香港仍是全球最美

環境教育學者眼中的「美麗香港」 馬昀祺:看過非洲動物大遷徙,香港仍是全球最美

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動物大遷徙、原始森林、水中鯊影……這些生態美景,馬昀祺通通見過。身為環境教育及生態研究學者,在求學之時,馬昀祺已踏足非洲大地,被羚羊、獅子、大象等野生動物和不同生境震撼眼球的他,仍然選擇香港作為發展環境教育事業的基地,創辦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向年輕人推廣香港自然之美。「香港的山和海,都在我們身邊,我們也享有生物多樣性,是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我在香港長大,無論如何,香港對我來說都是最美的地方。」自小在香港「通山跑」的馬昀祺這樣說。

馬昀祺自小已經「通山跑」,享受大自然樂趣。
馬昀祺自小已經「通山跑」,享受大自然樂趣。 

馬昀祺早與大自然結下不解緣。他自6歲起茹素,原因是「不想動物為我而死」;到了高中,他與朋友發掘行山的樂趣,開始到香港不同地方郊遊,欣賞自然生態。「中學第一次行山,就與同學行蚺蛇尖(被稱為「西貢三尖之首」),這是個需要些行山經驗的路徑,但那時憑着一腔熱血就出發了。」當在山上看到大浪四灣(大浪西灣、鹹田灣、大灣、東灣)時,他頓時被美景迷住,「原來香港有如此漂亮景色!」

他坦言,真正認識動植物、了解自然生態,是由在香港大學修讀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課程開始。馬昀祺形容這是一科很特別的科目,全班同學都熱愛大自然,「除了在課室上課,我們就在郊外相見,大家經常一起觀鳥觀蝶。」課程導師也積極舉辦免費戶外學習體驗,令他們感受到師生間對大自然的熱誠。

在求學時期,馬昀祺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行山觀鳥觀蝶。
在求學時期,馬昀祺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行山觀鳥觀蝶。 

《香港志:自然‧自然資源與生態》提到,大埔滘自然護理區佔地達4.6平方公里,讓不少自然棲息地受到保護。馬昀祺走在大埔滘自然教育徑山路,隨手拈來一棵植物,便如數家珍,「這棵叫黧蒴錐,屬殼斗科,是數量相對較少的科,但其實它是香港原生植物。」他指殼斗科的果實成熟後非常堅硬,故難以吸引雀鳥進食,但雀鳥是協助傳播植物花粉的重要媒介,如無法傳播,該植物的數量便很有限,需要人手大量種植。「還沒有人來定居的時候,整個香港都是森林。目前香港的森林面積比原始時期大幅減少,如森林覆蓋率可提升至30%才較為理想」。

黧蒴錐屬於殼斗科,是香港原生植物。
黧蒴錐屬於殼斗科,是香港原生植物。 
馬昀祺對大埔滘的植物非常熟悉,圖為三椏苦,是用來製作涼茶「廿四味」的材料。
馬昀祺對大埔滘的植物非常熟悉,圖為三椏苦,是用來製作涼茶「廿四味」的材料。

「大埔滘對我來說有特別意義。」完成大學課程後,馬昀祺留在港大攻讀博士學位,其間需要協助指導教授,進行一個世界性研究項目,「就是在大埔滘設立一個20公頃的森林樣地,我們要做的事,是要將這個範圍內的每一棵樹,只要離地1.3米高、樹幹直徑達1厘米的都記錄下來。」馬昀祺是該項目的其中一位主要研究人員,那三、四年的時間,大埔滘就是他的辦公室,他和其他人員量度了近9萬棵樹,記錄了176種樹的物種,「生態學來說,植物是一個基礎,多樣性的植物才能支援多樣性的動物,例如昆蟲和鳥類等,所以大埔滘是香港其中一個最成熟的森林,也是生態非常豐富的地方。」

馬昀祺曾於大埔滘20公頃的森林樣地,與其他人員一同記錄了近9萬棵樹的資料。
馬昀祺曾於大埔滘20公頃的森林樣地,與其他人員一同記錄了近9萬棵樹的資料。 
圖為俗稱「過江龍」的榼藤子,藤莖懸空橫掛呈扭旋翼狀,聞說可長達1公里。
圖為俗稱「過江龍」的榼藤子,藤莖懸空橫掛呈扭旋翼狀,聞說可長達1公里。
大埔滘有着豐富的生態,是郊遊的好去處。
大埔滘有着豐富的生態,是郊遊的好去處。 

馬昀祺說,日間的大埔滘有不同種類的雀鳥和蝴蝶,晚上則有兩棲類出沒;冬天來到可見到瘰螈聚集在水池繁殖,平日也很容易見到爬行類動物,如壁虎、紫沙蛇;哺乳類則有猴子、東亞豪豬及赤麂。除了大埔滘,香港其他地方也展現出生物多樣性特色,「林鳥較多出現在大埔滘,想看水鳥便可到米埔,看田鳥則可到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流水響水塘、蕉坑等則有兩棲類動物;看蝴蝶則可到鳳園及小冷水。」沙螺洞、梅子林及各區的郊野公園都有不同生態,即使在市區公園,也輕易見到紅耳鵯、珠頸斑鳩及各種昆蟲。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經常帶團到郊野認識自然生態,馬昀祺卻笑言,年輕一代未必熱愛戶外生活,「香港很多小朋友都在城市長大,患上『大自然缺失症』,甚至有些小孩連蝴蝶也害怕」。他認為作為環境教育工作者,要以熱誠感動下一代,「即使他們一開始的態度並不正面,我們更要努力和他們玩遊戲,希望他們留意戶外生態有趣的地方,慢慢他們會適應,忘記很熱和多蚊,投入活動。」馬昀祺表示,環境教育在香港仍在起步階段,他認為在正規課程主流化、大力提倡戶外教育、提升行業質素,以及在政策上訂立環境教育藍圖,均對推動環境教育有莫大幫助。

香港不同地方都呈現出生物多樣性,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與漁護署推出「郊野公園生態速查」,鼓勵市民到不同郊野公園發掘生物,並提供精美襟章作獎勵。
香港不同地方都呈現出生物多樣性,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與漁護署推出「郊野公園生態速查」,鼓勵市民到不同郊野公園發掘生物,並提供精美襟章作獎勵。

每個熱愛大自然的人,都夢寐以求到非洲欣賞「在森林和原野」,馬昀祺也不例外。在港大求學期間,他獲得到非洲考察的機會,「第一次去了肯亞及坦桑尼亞,在一望無際的平原,親眼見到斑馬、羚羊等動物大遷徙,也首次在動物園以外見到長頸鹿、大象、河馬、獅子等野生動物,是很震撼的畫面。」第二次他到了馬達加斯加的森林,近距離接觸到狐猴、變色龍等獨有物種。後來他有機會到南非公幹,也試過潛水觀賞大白鯊,都是一生難忘的經歷。

每個熱愛大自然的人,都會嚮往到非洲欣賞原始生態,馬昀祺也不例外。(圖片來源:馬昀祺提供)
每個熱愛大自然的人,都會嚮往到非洲欣賞原始生態,馬昀祺也不例外。(圖片來源:馬昀祺提供) 
在肯亞的草原上,可窺探到獵豹的生活。(圖片來源:馬昀祺提供)
在肯亞的草原上,可窺探到獵豹的生活。(圖片來源:馬昀祺提供) 
動物大遷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看到的畫面。(圖片來源:馬昀祺提供)
動物大遷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看到的畫面。(圖片來源:馬昀祺提供)
非洲考察之旅令馬昀祺獲益良多。(圖片來源:馬昀祺提供)
非洲考察之旅令馬昀祺獲益良多。(圖片來源:馬昀祺提供) 
非洲的自然生態與香港截然不同。(圖片來源:馬昀祺提供)
非洲的自然生態與香港截然不同。(圖片來源:馬昀祺提供) 

雖然見識過非洲的原始生態,馬昀祺仍覺得香港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香港無法與非洲比較,因為這裏是我成長的地方。我們是沿海城市,同時有着豐富的陸上資源,一下樓便看見山和海,無論郊區還是市區,也有生物多樣性,這是其他城市難以媲美的。無論如何,香港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即使看過非洲的原始生態,馬昀祺仍然認為香港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即使看過非洲的原始生態,馬昀祺仍然認為香港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想了解更多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的活動,可瀏覽網站

 

全球攝影冠軍眼中的「美麗香港」

風景攝影師劉兆景:香港很小,但其實很大

全球攝影冠軍眼中的「美麗香港」風景攝影師劉兆景:香港很小,但其實很大

曾經是一名普通打工仔,劉兆景卻因鍾情攝影,在2016年獲得《國家地理雜誌》「國家地理旅行者」全球攝影大賽總冠軍,一張照片改變了他的命運,最終踏上全職攝影師之路。劉兆景的作品拍出大自然獨特的美,更帶有保護環境的訊息。性格文靜的他,也因在大帽山拍攝雲海結識攝影界大師田進福,在對方鼓勵下一圓出版攝影集之夢。「攝影是對眼前景象的理解,透過自己的技巧反映所想,透過出書讓不同的人認識這個地方有多美,以及為何需要保護大自然,我希望用這個方法延續田兄的攝影理念。」

劉兆景憑作品「冬天的騎師」(Winter Horseman),在2016年獲得《國家地理雜誌》「國家地理旅行者」攝影比賽總冠軍 。(圖片來源:劉兆景攝/《國家地理雜誌》)
劉兆景憑作品「冬天的騎師」(Winter Horseman),在2016年獲得《國家地理雜誌》「國家地理旅行者」攝影比賽總冠軍 。(圖片來源:劉兆景攝/《國家地理雜誌》

劉兆景首次接觸攝影,是因小時候參加童軍考取攝影章,後來同樣喜愛攝影的哥哥成為他的啟蒙老師,「我的二哥是浸大攝影學會主席,他教曉我如何用相機及菲林拍攝。」很多年後,劉兆景成為人父,希望用相機記錄兒子成長點滴,再次重拾攝影的樂趣。這時他卻明白到,要拍出好照片,攝影器材的幫助始終有限,「要花時間欣賞不同攝影師的作品,甚至鑽研藝術理論。」

劉兆景指,攝影不只是講究器材,還需要參考不同攝影師的作品,甚至鑽研藝術理論。
劉兆景指,攝影不只是講究器材,還需要參考不同攝影師的作品,甚至鑽研藝術理論。

「一開始是以昆蟲、雀鳥為攝影對象。」劉兆景認為,大自然生物本身是個很漂亮的主題,吸引不少入門級的攝影人士用來練習,以往他亦會申請進入米埔自然保護區拍攝候鳥。事實上,香港有着豐富的生態資源,劉兆景漸漸對生物背後的景觀有更大的興趣。2012年起,他與朋友每年均到香港以外的地區拍攝風景,直至2015年聖誕節,在內蒙古拍到一位騎師策馬奔騰,一舉拿下《國家地理雜誌》「國家地理旅行者」攝影比賽總冠軍和人物組冠軍的殊榮。

接觸風景攝影後,劉兆景漸漸對生物背後的景觀有更大的興趣。
接觸風景攝影後,劉兆景漸漸對生物背後的景觀有更大的興趣。

喜獲國際級大獎後,劉兆景得到前往加拿大東北部、被稱為「北極熊首都」的小鎮邱吉爾(Churchill)的機會,與一班攝影師,在嚮導帶領下,走入冰封的海灣內,徒步尋找北極熊蹤影。「這是一件令人很緊張的事,不論是因為拍攝到北極熊,還是置身毫無阻隔的野外,正是這份緊張,令我們明白到北極熊即使身處食物鏈頂層,也會因為棲息地被人為破壞而面臨生存危機。」這一次近距離拍攝北極熊,令劉兆景的攝影路向有根本性的改變,「我能如此幸運拍攝到這些生態照片,只當藝術品展出?還是可做些環境教育相關的事?」

一次加拿大之旅,啟發劉兆景對攝影路向有根本性的改變。
一次加拿大之旅,啟發劉兆景對攝影路向有根本性的改變。

2020年,劉兆景遇上生命中其中一位影響至深的人──資深風景攝影師田進福,令他更加理解到教育的重要性。當日他與友人登上大帽山拍攝雲海,發現人群中一位白髮蒼蒼的攝影師,他鼓起勇氣上前問好,果然是鼎鼎大名的田進福大師,於是他們邀請田進福「搭順風車」下山,自此結緣。「田師傅無私地向所屬藝廊介紹我,也常鼓勵我多點社交和分享,以及出版一本攝影集。很少人會毫無保留地把自己職場上的人脈介紹給別人,但田師傅就是這樣慷慨,他認為愈多人一起出版攝影集,用照片推介香港和世界各地的美景,行業才會愈來愈好。」田進福早前在大東山拍攝時猝逝,在訪問那天早上,劉兆景才送了田進福最後一程,他笑言訪問選址大帽山,像是冥冥中主宰,「我很感激認識到他,遺憾的是沒有認識他更多。」

劉兆景與資深風景攝影師田進福(左)因攝影結緣,他感激田先生無私鼓勵,助他一圓舉辦攝影展及出相冊之夢。(圖片來源:劉兆景提供)
劉兆景與資深風景攝影師田進福(左)因攝影結緣,他感激田先生無私鼓勵,助他一圓舉辦攝影展及出相冊之夢。(圖片來源:劉兆景提供)
2020年,劉兆景登上香港之巔大帽山拍下大雲海美景,剛好那天是他與資深攝影師田進福相識的日子。(圖片來源:劉兆景提供)
2020年,劉兆景登上香港之巔大帽山拍下大雲海美景,剛好那天是他與資深攝影師田進福相識的日子。(圖片來源:劉兆景提供)

《香港志:自然‧建置與地區概況   人口》中提到,香港境內最高點為海拔957米的大帽山。大帽山身為香港之巔,春季大雲海如詩如畫,對風景攝影師來說,可說是必到之處。「雲海也有很多種,當中以日出前的大雲海最迷人,城市的燈光還未熄掉,令雲海下出現很美的琉璃光,天空清澈的話,也會在雲海上拍攝到星星。我試過在雲海上拍攝到娥媚月;也試過大雲海遮擋了城市的光,令雲層上空『有條銀河』。」劉兆景指,大帽山除了風景,在不同季節也有花草樹木適合成為拍攝主題,是擁有豐富攝影元素的一個地方。近年,他發現隨着遊人漸增,不時在山野留下垃圾,期望有更多攝影者能將畫面拍下,用以提醒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劉兆景指大帽山有不少可取的攝影題材,是風景攝影師必到之處。
劉兆景指大帽山有不少可取的攝影題材,是風景攝影師必到之處。
2017年,超級颱風天鴿襲港後,劉兆景在坪洲近海位置,拍下海洋污染物與香港城市面貌相映的景象。(圖片來源:劉兆景提供)
2017年,超級颱風天鴿襲港後,劉兆景在坪洲近海位置,拍下海洋污染物與香港城市面貌相映的景象。(圖片來源:劉兆景提供)

「香港很小,但其實很大。」劉兆景得獎後,曾擔任《國家地理雜誌》攝影比賽的評審,透過欣賞參賽作品,由水底生態、飛鳥昆蟲,到不同山景,令他認識到香港是一個密集且素材眾多的城市,「我不相信有人可以拍攝所有香港風景。香港有300多座山,我很期待終有一天能踏遍香港山野,欣賞日出日落,不論城市景觀,還是自然景色,也有機會讓我們拍攝出好的作品。」

劉兆景曾拍攝飛鵝山的迷人夜景。(圖片來源:劉兆景提供)
劉兆景曾拍攝飛鵝山的迷人夜景。(圖片來源:劉兆景提供)

掌故專家鄭寶鴻談塘西風月

《胭脂扣》如花屬頂級妓女 老香港風流區曾養活上萬人

掌故專家鄭寶鴻談塘西風月

首屆「香港流行文化節」近月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香港電影資料館以「芳華再續」為題,重映巨星梅艷芳及張國榮的經典電影,其中一齣便是二人主演的《胭脂扣》。富家子陳十二少(張國榮飾)在倚紅樓給如花(梅艷芳飾)呈上對聯「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更配送精美大床,成為她的「溫心老契」,甚至帶如花回家,望得父母成全婚事。到後來二人陰陽相隔,一度回到陽間的如花,重返石塘咀,驚覺韶光荏苒,與十二少初相識的金陵酒家已不復存……1987年電影《胭脂扣》中的公子與妓女痴心相愛,原來曾經是「塘西風月」的尋常故事。掌故專家鄭寶鴻曾經研究香港的娼妓場所,並出書講述當年石塘咀盛極一時的娼妓文化,《胭脂扣》的如花是否真有其人?為何塘西風月最後會風流雲散?這位香港歷史「活字典」將為讀者一一解答。

1987年電影《胭脂扣》反映香港當年塘西風月的情況。(圖片來源:香港電影資料館網頁)
1987年電影《胭脂扣》反映香港當年塘西風月的情況。(圖片來源:香港電影資料館網頁

「1901年起,已經出現塘西風月這個名字,當時香港政府希望發展石塘咀,便在這一帶移山填海,開闢一塊新平地。可惜百姓不願遷居至此,政府遂勒令本來位於水坑口區和皇后大道西一帶的妓院和酒樓,於1903年至1906年其間搬來石塘咀發展。」鄭寶鴻站在皇后大道西450號,將昔日塘西風月區的盛況娓娓道來。

鄭寶鴻站在皇后大道西450號,將昔日塘西風月區的盛況娓娓道來。
鄭寶鴻站在皇后大道西450號,將昔日塘西風月區的盛況娓娓道來。

塘西風月的範圍,包括山道、兩旁的皇后大道西、德輔道西、南里、和合街、日富里及加倫臺等。鄭寶鴻表示,妓院帶動其他娛樂場所進駐,包括酒家、戲院等也一併在附近開業,燈紅酒綠、夜夜笙歌,令當時經濟起飛,1920年至1922年是該區的全盛時期,整個塘西風月區約有50間大小妓院以及20多間大酒樓,估計養活了逾萬人,「妓院內除了妓女,還有褓姆(控制妓女的人)、工作人員及打雜等,全部妓院加起來,大概有5,000人在工作」。

山道屬於塘西風月區範圍,《胭脂扣》亦曾於這裏取景。
山道屬於塘西風月區範圍,《胭脂扣》亦曾於這裏取景。
約1905年由薄扶林道望塘西風月區全景。圖中有曲尺型明渠的是山道。(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約1905年由薄扶林道望塘西風月區全景。圖中有曲尺型明渠的是山道。(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鄭寶鴻憶述,當時塘西風月區有四大妓寨和四大酒家,分別是歡得、賽花、詠樂、倚紅,以及金陵、廣州、陶園、珍昌。「位於山道的長發大廈,當時有四座妓院在此,就是鼎鼎大名的四大妓寨位置。這裏本來是五座唐樓相連,當中賽花佔了兩座,至禁娼後才變成民居,1960年代再拆卸民居,建成現時的長發大廈」。至於四大酒家的位置,金陵原本在現時的山道集友銀行那邊經營,後來廣州酒家在金陵原來的位置開業,金陵便遷到皇后大道西484至496號,即今日的麥當勞位置;陶園則位於今日香港商業中心的位置,還有珍昌位於皇后大道西486號的位置。

昔日塘西風月區四大酒家位置圖
昔日塘西風月區四大酒家位置圖
四大酒家之一的金陵曾遷到皇后大道西484至496號,即今日的麥當勞位置營業。
四大酒家之一的金陵曾遷到皇后大道西484至496號,即今日的麥當勞位置營業。
1919年的塘西山道,右方是妓寨賽花及歡得,依次是香江酒樓,德輔道西後是陶園,左方是金陵酒家。(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1919年的塘西山道,右方是妓寨賽花及歡得,依次是香江酒樓,德輔道西後是陶園,左方是金陵酒家。(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約1928年由德輔道西電車總站望向山道。廣州酒家已遷往金陵的原址營業,電車後是香江酒樓。香江的背後是四大妓寨的歡得、賽花、詠樂及倚紅。(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約1928年由德輔道西電車總站望向山道。廣州酒家已遷往金陵的原址營業,電車後是香江酒樓。香江的背後是四大妓寨的歡得、賽花、詠樂及倚紅。(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在皇后大道西421號,即今日華明中心的位置, 當時有一間太平戲院,至1970年代才結束營業。太平戲院在日軍佔港時,曾是兩個宿泊所之一(另一個在陶園酒家),用來囚禁被日軍捉來、待押出公海或內地的市民,鄭寶鴻說,「當時有很多紅牌阿姑(即當紅妓女)特意來捧名伶場,在這間戲院買下前排最貴的位置,一個人坐在正中間,希望博得名伶的青睞。」1922年,當時的愛德華王儲訪港,各界人士也是在太平戲院設宴款待他,而包辦筵席的酒樓,正是四大酒家之一的金陵酒家。

「這裏是晉成街(即今日石塘咀市政大廈),這個街名已經沒有了,過了這條街,對面兩旁都是人稱『火井』的煤氣廠,走過煤氣廠,便全部是塘西風月區。」鄭寶鴻形容,皇后大道西妓院及酒家林立,曾經有天一妓院、珍昌酒家、共和酒樓、太湖酒家及洞天酒家等,「1912年5月,孫中山先生來港,那時他已沒有官職,便是在洞天酒家款待他。」鄭寶鴻憶述,從前「火井」一帶的煙囪一直噴煙,到了晚上都伸手不見五指,當時的他仍在襁褓之中,「我覺得很恐怖的,到了塘西風月區才較為燈火通明和興旺」。

到了連接山道和日富里的南里,也是塘西風月區的興旺之處。「從前的南里,一半叫南里,另一半叫遇安台,遇安台那邊有酒店、妓院及酒家,其中一間較聞名的叫聯陞酒店,就是位於該處。」鄭寶鴻指,聯陞酒店附近有數間二級妓寨,例如新煥勝、小桃源及奇香(現時大澳冰室的位置),再往保德街的方向走,是港島公眾殮房舊址,「這邊是妓院,那邊是殮房,真是醉生夢死都在這兒了!1964年,著名影星林黛也是在這個殮房出殯的。」

約1915年由皇后大道西望山道,右方是頤和酒家、介乎頤和與聯陞酒店之間的是三間「二級妓寨」:新煥勝、小桃源及奇香。(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約1915年由皇后大道西望山道,右方是頤和酒家、介乎頤和與聯陞酒店之間的是三間「二級妓寨」:新煥勝、小桃源及奇香。(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日富里以往有不少俱樂部、二級酒家及三級妓院,由日富里往海旁走,即現時堅尼地城游泳池一帶,有不少較低檔次的妓院,由於這些屋都由以石砌成柱及騎樓,這裏又稱為「石騎樓」,據說一毫子便可與妓女進行交易,屬第五級的妓院。

日富里以往有不少俱樂部、二級酒家及三級妓院。
日富里以往有不少俱樂部、二級酒家及三級妓院。
由日富里往海旁走,即現時堅尼地城游泳池一帶,有不少較低檔次的妓院,稱為「石騎樓」。
由日富里往海旁走,即現時堅尼地城游泳池一帶,有不少較低檔次的妓院,稱為「石騎樓」。
1906年毀滅性颶風後的石塘咀堅尼地城海旁與皇后大道西交界,電車後的屋宇是稱為「石騎樓」的下級娼寮。(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1906年毀滅性颶風後的石塘咀堅尼地城海旁與皇后大道西交界,電車後的屋宇是稱為「石騎樓」的下級娼寮。(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如果是《脂胭扣》的如花,她是屬於很頂級的妓女。」有指如花的角色原型,是塘西名妓花影恨,鄭寶鴻笑言,「我翻查過很多名字,沒有人叫如花,應是虛構人物,但金陵酒家就是真實存在過。」他認為雖然電影是描述一個淒艷的鬼故事,但情節上還是反映出塘西風月時真實的社會面貌,例如電影中的妓女需陪客人飲酒,「這是一定要的,因為那時妓女要符合四個條件:猜飲唱靚,即是要長得漂亮、有酒量、懂得猜枚和唱曲。」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1935年7月1日,港府宣布,自本日凌晨0時起實行全面禁娼,命令香港地區所有妓院停業。集中於石塘咀的妓院在一夜間結業,一些妓院則改以「導遊社」名義繼續營業。鄭寶鴻指,塘西風月區由1903年開始,至1935年禁娼後,該處便風流雲散,「禁娼令很多妓院結業,加上1929年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間接影響香港,市民已沒有心情尋歡作樂。」但他透露,禁娼一政並非可行,「只是由明娼變暗娼,很多妓女在酒樓當歌女,有些成了『導遊女』,帶人遊山玩水,最終也是陪睡的。酒樓也開始不限於這區,分散至中上環及灣仔營業。」他笑言,位於油麻地廟街、吳淞街的妓院,也不絕於當年的禁娼令,至今仍是尋歡地。

攀山專家眼中的「美麗香港」 靠謙卑征服世界之巔 羅啟義登山耐力賽始於香港

「在香港行山很熱,在高原行山則很冷,這就是最大的分別。」曾成功攀登多個高海拔山峰,包括珠穆朗瑪峰的攀山專家的羅啟義,在少年時期已非常好動,拿起登山雜誌便踏遍香港山野。他對大自然一直存有敬畏之心,為求「玩得安全」,每次皆做足準備才出發。64歲的他笑言自己年過40才重新學習行山,「行山背後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永遠學不完。」愈強的人,愈是謙卑。

64歲的羅啟義非常好動,退休後仍經常行山及進行戶外運動。

羅啟義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他縱橫金融界多年,卻不甘安逸, 40多歲時重拾行山樂趣,其間不斷進修,考獲各種山藝及急救證書,挑戰過喜馬拉雅山脈中部的卓奧友峰、新疆慕士塔格峰、四川雀兒山及半脊峰、法國白朗峰、瑞士馬特洪峰及僧侶峰等高難度山峰。 2011年,他與另一名情同師徒的攀山專家黃炎良及友人朱棋端,征服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其後更出書分享,成為一時佳話。

羅啟義成功登上多個世界之巔:

山峰

高度(米)

珠穆朗瑪峰

8,848

卓奧友峰

8,201

慕士塔格峰

7,546

雀兒山

6,168

半脊峰

5,430

白朗峰

4,809

馬特洪峰

4,478

僧侶峰

4,110

2011年,羅啟義(右)與另一名情同師徒的攀山專家黃炎良(左)及友人朱棋端(中),征服珠穆朗瑪峰。(圖片來源:羅啟義提供)

登山經驗豐富,羅啟義對高山氣候有一定認識。「高山氣候變化極端,我曾在新疆登過一座7,000多米高的山,走到6,300米至6,800米時,熱得想光着身子;但當天陰時,即使戴上厚手套,十指仍是凍得很痛」。他也分享在高山地區,中午原來是最易變天的時間,「因為太陽出來後,水蒸氣上升,雲層變多,故中午時分容易發生暴雨及刮風;早上或凌晨則會較穩定,很多人都選擇半夜『衝頂』」。為登上珠峰,他坦言準備了數年時間,「除了鍛煉體能,也要練習登上其他高山,來適應氣候變化和高原反應」。珠峰溫度低至零下30多度,空氣稀薄,要克服頭痛、嘔吐、肌肉萎縮及食慾不振等一連串高原反應,少點毅力都不能。

登山經驗豐富,羅啟義對高山氣候有一定認識。(圖片來源:羅啟義提供)

天有不測之風雲,不限於高海拔山峰。《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中提到,香港面積雖小,氣候情況卻存在重大地區性差異,山地的斜度促成空氣上升,有利增強降雨。羅啟義憶述年輕時與友人到鳳凰山狗牙嶺遠足,「那時天氣報告沒現時準確,走到西狗牙時,突然刮起強風。」登頂後,他感覺如騰雲駕霧,「彌勒山、大東山被雲海覆蓋,雲霧一直吹上來,後來我們發現自己站在一團黑雲之中,這時狗牙嶺突然閃電,嚇得我們跑下山。」事隔多年,他憶述冒雨下山,雷聲震耳欲聾的畫面,仍心有餘悸。

「15、6歲開始行山,但過了40歲才重新開始學習行山。」中年以後,他學習看地圖、運用指南針、打繩結,才發現年少時有很多次登山都是「大命」才沒出意外,「行山背後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如何做好規劃、裝備要求、求救方式等,永遠學不完。」訪問在小夏威夷徑進行,屬入門路線,但由於幾天前受「黑雨」洗禮,多區出現嚴重水浸甚至發生山泥傾瀉,羅啟義還是謹慎地先到場視察,確保拍攝能安全進行。

小夏威夷徑屬入門路線,但由於拍攝前幾天遇上「黑雨」,羅啟義還是謹慎地先到場視察,確保眾人安全。

香港城郊界線模糊,羅啟義觀察到不少人因此忽視行山安全,以為身在山野仍可沿用城市的生活習慣,「例如有一家大小竟然不帶水上山,也有行山客在荔枝窩問哪裏有巴士站。」現在流行使用行山應用程式,羅啟義坦言配合紙本地圖使用更為可靠,「香港地圖由地政總署編製的,會定時更新資訊,也可靠等高線了解該處地勢,以及得知附近是否有大型設施如橋、電塔等;相反行山App只記錄他人走過的路線,若遇上泥地、荒徑、需要攀樹等環境,對經驗不足的人來說很危險。」此外,事前規劃也十分重要,行山人士需時刻留意天氣,帶備適合的衣物及水,作好撤退方案,行山期間要時刻檢討行程,作出變通。若要求救,也需善用應用程式定位,「說清楚自己位置很重要,可減低救援時間及增加生存機會」。

羅啟義指,不少人依靠應用程式行山,但遇事求救時,未必懂得善用應用程式定位,準確說出自己所在位置。

假日不少市民會聯群結隊行山,在香港,一般以一星、兩星、三星等來表示難度,但羅啟義認為並不足夠,「難度是指長度還是體能上的要求?」他推介使用「美國優勝美地點數系統(Yosemite Decimal System)」難度評級,根據攀岩時遇到的技巧及對身體所產生的困難度來對地形進行分類,讓登山客更準確地評估安全。他提醒,每人的體能及經驗不盡相同,行山時需量力而為,建議行山新手可先嘗試金督馳馬徑、康柏郊遊徑、大潭篤水塘、灣仔峽公園等平坦路線。羅啟義的行山背囊,還有充足裝備及急救品,包括碳纖行山杖、抗敏藥及急救包、頭燈、指南針、雨具,也有一些後備衣物如風褸,以備不時之需。他更即席示範如何使用繩索系統,「如果有些地方需要攀爬才能到達,便要知道如何構建防護系統」。

羅啟義示範如何正確使用行山杖,他指上斜和下斜時,手握的位置亦需要調節,才可卸力。羅啟義的行山背囊,有充足的行山裝備及急救品,以備不時之需。他示範如何使用繩索系統,這些都是從山藝課程中學到的安全技巧。

「有些朋友追求跑山,鬥誰人跑得遠,但我怕勞損,只喜歡拍照。」對羅啟義來說,行山充滿樂趣,因為想「長玩長有」,所以安全第一。雖然他說不愛比賽,但如果行山是一場耐力賽,他的鬥志、體能和安全意識,絕對有資格問鼎前列位置。

羅啟義因為貪玩,所以踏遍山野:因為想繼續貪玩下去,所以將行山安全放在首位。

掌故專家鄭寶鴻拆解供月餅會「著數」 細數名牌月餅 港式月餅曾獨領風騷

掌故專家鄭寶鴻拆解供月餅會「著數」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明清時期香港居民的民間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而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在香港都得到傳承,可見中秋節在香港深受重視。現時我們只會在中秋前夕到餅店買月餅贈送親友,原來從前香港曾興起「供月餅會」風潮,年輕一代又可曾聽過?掌故專家鄭寶鴻年輕時經歷過供月餅會的年代,供月餅會有什麼「着數」?哪些是「名牌月餅」?這位香港歷史「活字典」將為讀者一一解答。

從前香港曾興起「供月餅會」的風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從前香港曾興起「供月餅會」的風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月餅會又稱「餅會」,是香港舊時預售月餅的一種消費方式,由於百姓普遍收入不高,會員以月供形式訂購月餅,方便他們不用一次過花費太多購買月餅;對店家來說,也可預先了解市場需求,做好原材料進貨及月餅出貨的預算。鄭寶鴻指,月餅會並非分期付款,而是以「先錢後貨」做買賣,「分期付款是你一邊使用產品,一邊供款;供月餅會則是以月供先收取費用,一年後再取貨」。

月餅會是香港舊時預售月餅的一種消費方式,每月供款,一年後可取貨。
月餅會是香港舊時預售月餅的一種消費方式,每月供款,一年後可取貨。

「一般供3元一個月,一年36元便有8至10盒。那時一盒雙黃蓮蓉月賣6至7元,即可以約五折價錢買到月餅,所以很多人供月餅會。」鄭寶鴻憶述兒時家人也有供月餅會,除了自用,也要用來送給親朋戚友。供月餅會的文化始於1930年代初,除了月餅會,也有臘味會接受這種付費方式。二戰結束後,除了茶樓,酒樓及餅家也加入「戰團」,更會隨月餅禮盒附送一些豬籠餅、紙花吸引顧客,令供月餅會文化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非常興盛。

到了1990年代,社會開始富庶,供月餅會的文化漸漸淡化。鄭寶鴻拿出一張1989年的奇華月餅會價目表,「每個月供68元,一年後拿到10盒月餅,即約80元一盒,但現成買一盒雙黃蓮蓉月也只不過是96元,着數不大」。

鄭寶鴻展示出一張1989年的奇華月餅會價目表。
鄭寶鴻展示出一張1989年的奇華月餅會價目表。

在從前的月餅價目表中,可看到不少陌生的傳統款式——例如冬蓉肉月餅是用冬瓜加糖,再與肥豬肉混成的餡料;豆蓉素月或豆沙素月等沒有使用豬油的,是供出家人吃的款式;欖仁杏蓉月是以杏仁做蓉;蛋黃雞蓉月是用黃豆做餡料的月餅;掛爐鴨腿月和金腿肉月原來也是五仁月餅等,現在都已經很少見到。鄭寶鴻笑言,「無論什麼年代,送禮一定要雙黃蓮蓉月,如沒有黃的話,不如不送!」

掌故專家鄭寶鴻笑言,「無論什麼年代,送禮一定要雙黃蓮蓉月」。
掌故專家鄭寶鴻笑言,「無論什麼年代,送禮一定要雙黃蓮蓉月」。
在從前的月餅價目表中,可看到不少陌生的傳統款式。
在從前的月餅價目表中,可看到不少陌生的傳統款式。

月餅既然用來送禮,體面最重要。有些「名牌月餅」響噹噹,令幾代人趨之若鶩,當中名牌之最要數「蓮香月餅」。鄭寶鴻形容,蓮香月餅的鐵盒深紅色,以四個墨字寫成「蓮香月餅」,是很經典的包裝,他指從前送禮一定送蓮香,「如果收禮者看到並非蓮香鐵盒,內心恐防會冷一截」。蓮香名氣之大,當年更吸引了不少台灣客來港購買。因此蓮香樓並沒有供月餅會的優惠,「訂單太多,員工根本做不來,門市也不夠貨賣,毋須用月餅會形式來吸客。」後來奇華、榮華、祥利、奇馨、奇香、紅棉及金門等本地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還有得雲、高陛及第一樓,都是受歡迎的送禮品牌。

鄭寶鴻憶述,當年名牌之最,要數「蓮香月餅」。
鄭寶鴻憶述,當年名牌之最,要數「蓮香月餅」。
舊時的月餅生意競爭激烈,在1941年的《星島日報》頭版可見,不少茶樓及餅家爭相在中秋前夕賣月餅廣告。(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舊時的月餅生意競爭激烈,在1941年的《星島日報》頭版可見,不少茶樓及餅家爭相在中秋前夕賣月餅廣告。(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位於上環的得雲茶樓也曾加入月餅戰團。(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位於上環的得雲茶樓也曾加入月餅戰團。(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商家在中秋節為推動消費,更會大費周章裝飾店面。旺角瓊華中心現時是年輕人的潮流集中地,鄭寶鴻指,瓊華中心所在的位置,從前也是旺區,「在瓊華現址旁邊,有間瓊華酒樓夜總會,共四層樓高,每逢中秋會在大廈外牆綑上電燈,非常搶眼!」這個傳統由1950年代延續至1980年代末期,更吸引外國雜誌前來拍攝,成為香港經典照片。鄭寶鴻指,現在還有在中秋時裝飾門面的,恐怕只剩下元朗的大同餅家。

瓊華酒樓夜總會每逢中秋都會在大廈外牆綑上電燈,非常搶眼。(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瓊華酒樓夜總會每逢中秋都會在大廈外牆綑上電燈,非常搶眼。(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鄭寶鴻形容,當年中秋賣月餅的利潤非常可觀,單靠一個月旺季便可賺回一整年開店的成本。話雖如此,「先錢後貨」的形式仍有風險。1958年,香港發生了一宗月餅會「走數」事件,主角便是位於九龍城的好彩茶樓。好彩收了逾千份月餅會的錢,卻在中秋前夕宣稱「製餅不及,暫停派發」,數百名受害者聚集在店外鼓譟,茶樓最終結業,一眾苦主血本無歸。

好彩茶樓於1958年曾爆出月餅會糾紛。(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好彩茶樓於1958年曾爆出月餅會糾紛。(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有指月餅會是香港獨有文化,鄭寶鴻指,月餅由廣州傳入,後來「港式月餅」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獨領風騷,不少人會特意從香港帶月餅贈送給內地及台灣的親友,甚至有餅家會代客寄月餅到海外,「例如1960年代得雲餅家便有代客寄給美國華僑的服務,有些更可以在香港開單,美國出貨」。他指馬來西亞人亦會中秋吃月餅,但供月餅會文化好像只有在香港才這樣興盛過。

自然十景票王「萬宜柱石」由火山爆發形成 史上最大型火山爆發之一 冷卻凝固成六角柱石奇觀

自然十景票王「萬宜柱石」由火山爆發形成 史上最大型火山爆發之一 冷卻凝固成六角柱石奇觀

不少市民外遊時都對觀賞火山趨之若鶩,想親身踏足火山地帶,並非遙不可及的事,在香港西貢區糧船灣延伸至果洲群島一帶的地質蔚為奇觀,就是跟火山有關。到底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大家又能否想像到香港曾經發生過猛烈的火山爆發?近日香港地方志中心公布「美麗香港」全民參與的「香港自然十景評選」結果,當中的「票王」「萬宜柱石」正是由1億4000萬年前糧船灣超級火山(High Island Supervolcano)爆發所形成的地質奇觀。

近日香港地方志中心公布「美麗香港」全民參與的「香港自然十景評選」結果,當中的「票王」「萬宜柱石」正是由1億4000萬年前糧船灣超級火山(High Island Supervolcano)爆發所形成的地質奇觀。
近日香港地方志中心公布「美麗香港」全民參與的「香港自然十景評選」結果,當中的「票王」「萬宜柱石」正是由1億4000萬年前糧船灣超級火山(High Island Supervolcano)爆發所形成的地質奇觀。

在香港這片福地,甚少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大型天災,但原來在1億4000萬年前,本港曾發生超級火山爆發,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火山爆發的成因,要由地球構造說起,地球由地核、熔融岩漿及地殼組成,而地殼構造則由約17個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浮在溫度超高的岩漿之上,岩漿佔地球構造大部分,在地殼之下不斷翻騰著,一有機會便一湧而出,這些湧出點,就是火山形成之處。而火山爆發是指,火山從地面下經由一個通道,將氣體、碎屑或岩漿噴出地表的過程。

地球最深之處為熾熱的地核,地核可細分為內外兩層,內核相信由固體組成,外核則為液體。地核之外是呈半液態的地幔,最外一層便是固態的地殼。(圖片來源:香港太空館)
地球最深之處為熾熱的地核,地核可細分為內外兩層,內核相信由固體組成,外核則為液體。地核之外是呈半液態的地幔,最外一層便是固態的地殼。(圖片來源:香港太空館

地球上約有500個活火山,大部分火山會在活躍斷層線(即板塊交匯處)上形成,變動性最高的屬「火環」(Ring of fire),也就是環太平洋的斷層帶,全球有75%的火山都分布於火環。無論火山的形狀和大小,所有火山都會噴發出氣體和熔化的岩石,這些噴發物始於地球深處的核心,溫度不輸太陽表面,熱能會熔掉部分岩石,變成岩漿,由於岩漿比周圍的固態岩層輕,因此可穿過地幔上升,通過地殼中的空隙溢出,造成火山爆發,到了地表後,岩漿被稱為「熔岩」(Lava),溫度可達攝氏1,000度以上。此外,火山還會噴出形成於地幔中的灼熱氣體,這種氣體加上熾熱的火山灰,會從火山邊坡以時速160公里滾下,稱為「碎屑流」(Pyroclastic Flow),力量足以摧毀路徑上的一切。

地球上約有500個活火山,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之一。(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地球上約有500個活火山,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之一。(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1982年,美國地質調查局提出「火山爆發指數」(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 VEI)量表,以噴出物體積、火山雲和定性觀測來量度火山爆發的強烈程度。非爆炸性噴發強度為0級,指數每增1級表示火山爆發威力大10倍,歷史上最大型的火山爆發強度為8級,已知最近的是公元前26,500年的新西蘭北島陶波湖火山爆發。而全球已知約有40次的8級火山爆發,當中包括64萬年前的美國黃石火山爆發,以及1億4000萬年前的香港西貢糧船灣火山爆發。

2012年,土木工程拓展署指在香港東南部果洲群島附近發現古代超級火山──糧船灣超級火山,估計當時噴出的火山灰逾1.3萬億立方米,足以將香港每一吋土地鋪上1.3公里厚的火山灰,爆發威力相當於冰島火山爆發的1萬倍。署方推算,糧船灣超級火山原本直徑約18公里,最後一次爆發是1億4000萬年前,其後變成死火山,現時大部分火山岩已被風化和侵蝕,只剩下殘餘部分。

香港最後一段主要火山活動時期開展於西貢糧船灣海位置,破火山口在該處形成,岩漿從破火山口北邊和南邊的東北向裂縫噴出。(圖片來源:土木工程拓展署)
香港最後一段主要火山活動時期開展於西貢糧船灣海位置,破火山口在該處形成,岩漿從破火山口北邊和南邊的東北向裂縫噴出。(圖片來源:土木工程拓展署

根據《香港志:自然‧建置與地區概況  人口》指出,2009年,西貢大部分被納入香港國家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屬西貢火山岩園區),並於2011年成為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2015年更名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糧船灣超級火山的上部分是火山岩,由糧船灣伸展至果洲群島,覆蓋西貢東部大片土地,位於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西貢園區內。港島北部和九龍的花崗岩,正是它爆發後形成的;而火山灰冷卻凝固後形成石柱,在西貢萬宜水庫東壩和西貢東部大部分地方露出,形成六角柱石,形狀及排列猶如一座巨型管風琴。有負責帶領本港地質工程研究團隊的地質學家表示,糧船灣超級火山大爆發,剛好發生在白堊紀與侏羅紀更替期間,由於噴出的熔岩覆蓋範圍大,相信令不少陸上恐龍因此滅絕。

糧船灣超級火山爆發,火山灰冷卻凝固後形成石柱,在西貢萬宜水庫東壩和西貢東部大部分地方露出,形成六角柱石,形狀及排列猶如一座巨型管風琴。(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Facebook圖片)
糧船灣超級火山爆發,火山灰冷卻凝固後形成石柱,在西貢萬宜水庫東壩和西貢東部大部分地方露出,形成六角柱石,形狀及排列猶如一座巨型管風琴。(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Facebook圖片
糧船灣超級火山的上部分是火山岩,由糧船灣伸展至果洲群島,覆蓋西貢東部大片土地,位於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西貢園區內。(圖片來源:旅遊發展局Facebook圖片)
糧船灣超級火山的上部分是火山岩,由糧船灣伸展至果洲群島,覆蓋西貢東部大片土地,位於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西貢園區內。(圖片來源:旅遊發展局Facebook圖片

雖然火山爆發的摧毀力驚人,但火山灰為周圍的土壤提供養分,使土地肥沃,熔岩冷卻後變成岩石,形成新的地貌,可說火山是地球生命循環的一部分。2014年,漁農自然護理署在西貢市海濱公園設立火山探知館,並提供多元化的地質導賞團服務,讓市民及遊客了解這段香港地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