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C
Hong Kong
星期六, 十一月 23, 2024
Home 娛樂 掌故專家鄭寶鴻拆解供月餅會...

掌故專家鄭寶鴻拆解供月餅會「著數」 細數名牌月餅 港式月餅曾獨領風騷

掌故專家鄭寶鴻拆解供月餅會「著數」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明清時期香港居民的民間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而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在香港都得到傳承,可見中秋節在香港深受重視。現時我們只會在中秋前夕到餅店買月餅贈送親友,原來從前香港曾興起「供月餅會」風潮,年輕一代又可曾聽過?掌故專家鄭寶鴻年輕時經歷過供月餅會的年代,供月餅會有什麼「着數」?哪些是「名牌月餅」?這位香港歷史「活字典」將為讀者一一解答。

從前香港曾興起「供月餅會」的風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從前香港曾興起「供月餅會」的風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月餅會又稱「餅會」,是香港舊時預售月餅的一種消費方式,由於百姓普遍收入不高,會員以月供形式訂購月餅,方便他們不用一次過花費太多購買月餅;對店家來說,也可預先了解市場需求,做好原材料進貨及月餅出貨的預算。鄭寶鴻指,月餅會並非分期付款,而是以「先錢後貨」做買賣,「分期付款是你一邊使用產品,一邊供款;供月餅會則是以月供先收取費用,一年後再取貨」。

月餅會是香港舊時預售月餅的一種消費方式,每月供款,一年後可取貨。
月餅會是香港舊時預售月餅的一種消費方式,每月供款,一年後可取貨。

「一般供3元一個月,一年36元便有8至10盒。那時一盒雙黃蓮蓉月賣6至7元,即可以約五折價錢買到月餅,所以很多人供月餅會。」鄭寶鴻憶述兒時家人也有供月餅會,除了自用,也要用來送給親朋戚友。供月餅會的文化始於1930年代初,除了月餅會,也有臘味會接受這種付費方式。二戰結束後,除了茶樓,酒樓及餅家也加入「戰團」,更會隨月餅禮盒附送一些豬籠餅、紙花吸引顧客,令供月餅會文化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非常興盛。

到了1990年代,社會開始富庶,供月餅會的文化漸漸淡化。鄭寶鴻拿出一張1989年的奇華月餅會價目表,「每個月供68元,一年後拿到10盒月餅,即約80元一盒,但現成買一盒雙黃蓮蓉月也只不過是96元,着數不大」。

鄭寶鴻展示出一張1989年的奇華月餅會價目表。
鄭寶鴻展示出一張1989年的奇華月餅會價目表。

在從前的月餅價目表中,可看到不少陌生的傳統款式——例如冬蓉肉月餅是用冬瓜加糖,再與肥豬肉混成的餡料;豆蓉素月或豆沙素月等沒有使用豬油的,是供出家人吃的款式;欖仁杏蓉月是以杏仁做蓉;蛋黃雞蓉月是用黃豆做餡料的月餅;掛爐鴨腿月和金腿肉月原來也是五仁月餅等,現在都已經很少見到。鄭寶鴻笑言,「無論什麼年代,送禮一定要雙黃蓮蓉月,如沒有黃的話,不如不送!」

掌故專家鄭寶鴻笑言,「無論什麼年代,送禮一定要雙黃蓮蓉月」。
掌故專家鄭寶鴻笑言,「無論什麼年代,送禮一定要雙黃蓮蓉月」。
在從前的月餅價目表中,可看到不少陌生的傳統款式。
在從前的月餅價目表中,可看到不少陌生的傳統款式。

月餅既然用來送禮,體面最重要。有些「名牌月餅」響噹噹,令幾代人趨之若鶩,當中名牌之最要數「蓮香月餅」。鄭寶鴻形容,蓮香月餅的鐵盒深紅色,以四個墨字寫成「蓮香月餅」,是很經典的包裝,他指從前送禮一定送蓮香,「如果收禮者看到並非蓮香鐵盒,內心恐防會冷一截」。蓮香名氣之大,當年更吸引了不少台灣客來港購買。因此蓮香樓並沒有供月餅會的優惠,「訂單太多,員工根本做不來,門市也不夠貨賣,毋須用月餅會形式來吸客。」後來奇華、榮華、祥利、奇馨、奇香、紅棉及金門等本地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還有得雲、高陛及第一樓,都是受歡迎的送禮品牌。

鄭寶鴻憶述,當年名牌之最,要數「蓮香月餅」。
鄭寶鴻憶述,當年名牌之最,要數「蓮香月餅」。
舊時的月餅生意競爭激烈,在1941年的《星島日報》頭版可見,不少茶樓及餅家爭相在中秋前夕賣月餅廣告。(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舊時的月餅生意競爭激烈,在1941年的《星島日報》頭版可見,不少茶樓及餅家爭相在中秋前夕賣月餅廣告。(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位於上環的得雲茶樓也曾加入月餅戰團。(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位於上環的得雲茶樓也曾加入月餅戰團。(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商家在中秋節為推動消費,更會大費周章裝飾店面。旺角瓊華中心現時是年輕人的潮流集中地,鄭寶鴻指,瓊華中心所在的位置,從前也是旺區,「在瓊華現址旁邊,有間瓊華酒樓夜總會,共四層樓高,每逢中秋會在大廈外牆綑上電燈,非常搶眼!」這個傳統由1950年代延續至1980年代末期,更吸引外國雜誌前來拍攝,成為香港經典照片。鄭寶鴻指,現在還有在中秋時裝飾門面的,恐怕只剩下元朗的大同餅家。

瓊華酒樓夜總會每逢中秋都會在大廈外牆綑上電燈,非常搶眼。(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瓊華酒樓夜總會每逢中秋都會在大廈外牆綑上電燈,非常搶眼。(圖片來源:鄭寶鴻提供)

鄭寶鴻形容,當年中秋賣月餅的利潤非常可觀,單靠一個月旺季便可賺回一整年開店的成本。話雖如此,「先錢後貨」的形式仍有風險。1958年,香港發生了一宗月餅會「走數」事件,主角便是位於九龍城的好彩茶樓。好彩收了逾千份月餅會的錢,卻在中秋前夕宣稱「製餅不及,暫停派發」,數百名受害者聚集在店外鼓譟,茶樓最終結業,一眾苦主血本無歸。

好彩茶樓於1958年曾爆出月餅會糾紛。(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好彩茶樓於1958年曾爆出月餅會糾紛。(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有指月餅會是香港獨有文化,鄭寶鴻指,月餅由廣州傳入,後來「港式月餅」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獨領風騷,不少人會特意從香港帶月餅贈送給內地及台灣的親友,甚至有餅家會代客寄月餅到海外,「例如1960年代得雲餅家便有代客寄給美國華僑的服務,有些更可以在香港開單,美國出貨」。他指馬來西亞人亦會中秋吃月餅,但供月餅會文化好像只有在香港才這樣興盛過。

SHARE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按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