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不少人在半夜或清晨時分,聽到類似「ko-el」或者「brain-fe-ver」的叫聲,有時甚至徹夜不停。根據香港觀鳥會資料,這些擾人清夢的鳥聲,大多數來自「杜鵑科」的雀鳥。杜鵑科的雄鳥在繁殖期時,會在高大濃密的樹頂,聲嘶力竭地發出單調而重複的叫聲來求偶,有市民不勝煩擾,為這些鳥類改名為「升Key雀」。每年春回大地時,社交媒體總是有很多網民發文,分享自己被「升Key雀」擾人清夢的經歷。
較常見的杜鵑科雀鳥有四種,分別是「噪鵑」、「鷹鵑」、「四聲杜鵑」和「八聲杜鵑」,最為人熟識的應是「噪鵑」(按此收聽叫聲),噪鵑一年四季皆可見到,在農曆新年後便開始鳴叫,叫聲為兩個音節的「ko-el」,音調由低至高,有叫破喉嚨方肯罷休的氣勢,有時甚至「叫到走音」。噪鵑身長約40厘米,雄性噪鵑藍黑色,雌性則深褐色且帶有淺色斑,眼鮮紅色,嘴淺蘋果綠色,有很多微沾褐色斑點和橫紋,牠們喜歡把卵產在喜鵲、黑領椋鳥或紅嘴藍雀的巢中,甚至在同一巢內產下兩隻蛋。
噪鵑的叫聲為兩個音節的「ko-el」,音調由低至高。(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雌性噪鵑(圖片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
另一種叫「鷹鵑」(按此收聽叫聲)的雀鳥同樣會徹夜發聲,牠們大約在3月開始鳴叫,叫聲是三個音節的「brain-fe-ver」,到了7至8月的盛夏,便很難再聽到牠們的聲音。牠們與噪鵑一樣屬大型杜鵑,樣子像小型猛禽,虹膜橙黃色,眼圈及腳黃色,嘴灰黑色,頭灰色,背深灰褐色,胸部紅褐色,每年春夏季會由東南亞向北遷徙至華南地區繁殖,牠們也有托卵寄生的習性。
鷹鵑的叫聲是三個音節的「brain-fe-ver」。(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四聲杜鵑」(按此收聽叫聲)則屬於中型杜鵑,虹膜暗褐色,眼圈及腳黃色,嘴黑褐色。上體灰褐色,下體白色且密布深色橫紋,尾部末端有闊黑帶。牠們鳴唱聲為響亮的四個音節,有指音像「不如歸去」,也有指聽起來像「家婆打我」。雌鳥外形似雄鳥,會托卵寄生於卷尾科及鴉科等鳥巢。
「四聲杜鵑」的鳴唱聲為響亮的四個音節 。(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至於「八聲杜鵑」(按此收聽叫聲)屬於小型杜鵑,頭部灰色,虹膜紅色,嘴黑色,腳黃色,背及翼灰褐色,下胸至尾下覆羽橙褐色。八聲杜鵑的鳴唱聲為八音節,前三聲長而慢,後五聲則短而急。灰色型雌鳥與雄鳥同型,赤色型雌鳥主要為紅褐色,全身具深色橫紋,會托卵寄生於長尾縫葉鶯等鳥巢。
八聲杜鵑的鳴唱聲為八音節,前三聲長而慢,後五聲則短而急。(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杜鵑科雀鳥生活在開闊林地及市區公園,常見於結果的榕樹上活動,並取食榕果。牠們的求偶聲易認且響亮,被視為春季降臨的訊號,近年因冬季漸漸縮短,令杜鵑鳴叫的時間比以前更早。
還有一種發出「咕姑固」叫聲的雀鳥,名叫珠頸斑鳩(按此收聽叫聲),牠們貌似鴿子,頸上有白色珠點,經常成群活動。珠頸斑鳩在城市中生活,常見於屋頂外、冷氣機上蓋或公園裏,甚至在窗外或冷氣機罅隙位置築巢生蛋,是一種習慣與人類接觸的鳥類。每當牠們溝通或「霸地盤」時,便會發出「咕姑固」的叫聲,求偶期間叫得更響亮,但繁殖期只會維持約一個月,完成生兒育女的過程便會棄巢而去。
「咕姑固」真身是珠頸斑鳩,牠們貌似鴿子,頸上有白色珠點,經常成群活動。(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升Key雀」和「咕姑固」在春夏兩季的叫聲此起彼落,或會對人造成滋擾,但絕不能因此傷害牠們,根據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所有雀鳥均受保護,市民不得狩獵或故意干擾任何野生雀鳥,包括蛋和巢也不可騷擾或移走,市民應明白及尊重雀鳥的需要和習性,學習與牠們和平共處,做到「人鳥和諧,自然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