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太少都唔好】喺呢兩個時間吸收特別重要

美國疾管局(CDC)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在北美的四種野生鮭魚內,驗出過去認為只有亞洲魚類才會感染的日本絛蟲,提醒民眾避免吃生魚片。魚是孕媽咪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之一,從懷孕到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到底怎麼吃魚最健康又安全?

吃魚好處多,但要遵循均衡飲食原則

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營養醫學中心蔡一賢課長表示,吃魚對媽媽和胎兒都有好處,魚類不僅脂肪低,而且是優良蛋白質很好的來源,孕期媽咪蛋白質攝取量要比一般人高,吃魚是很好選擇;此外,魚所含的w-3不飽和脂肪酸(魚油中的DHA/EPA),對媽咪而言,具抗發炎的效果,不管在懷孕初、中或後期,魚的營養都同樣重要。

對於胎兒, DHA是寶寶腦細胞、視網膜細胞的主成份,對腦部、視力發育有很大幫助,是寶寶必須要有的營養,尤其在第三孕期以及出生後六個月特別重要。

魚的好處很多,不過蔡一賢課長表示並不鼓勵孕媽咪只吃魚,其他食物包括豆、蛋、肉類等都是高蛋白的來源,而像豬肉、牛肉等紅肉含豐富鐵質,也是孕期不能缺少的營養,整個孕期的飲食必須均衡攝取。

依檢驗結果選擇安全魚類

孕期為了媽咪、胎兒健康,每週都要適量吃魚,但量要有所限制,國外將常吃的魚類進行汞含量檢驗,依結果分為三大類別:最佳選擇(Best Choice),包括:大西洋鱈魚、比目魚、烏魚、鯖魚(太平洋、大西洋)、鱸魚(淡水和海洋)、鯧魚、鮭魚、沙丁魚等;好的選擇(Good Choice),包括:鯉魚、石斑魚、馬頭魚(大西洋)等;應避免的選擇(Choice to Avoid),包括:大鯖魚、馬林魚、鯊魚等。

該報告中也對孕婦、哺乳期給予建議,包括一週2~3份(Best Choice)或一週1份(Good Choice),1份魚約35克;盡量多變化,不要只偏愛一種;自己或朋友釣的魚,應該先查詢魚類食用報告,若無相關報告,最好一週吃1份,且不再吃其他的魚。

魚吃太多或不吃都不好

魚含較高的w-3不飽和脂肪酸,對媽咪有保護心臟抗發炎作用,而懷孕後期是寶寶腦部、視網膜發育的重要階段,缺乏DHA,有可能影響腦神經、視神經的發展,所以不能完全不吃魚。哺乳媽咪吃魚也可以透過乳汁給寶寶營養,所以媽咪自己要把營養顧好,而早產兒的媽咪在哺乳期更要注意營養的攝取。

適量最好,但如果吃過量,例如鮭魚、鱈魚等含大量DHA的大型魚類,吃太多比較擔心汞等重金屬的問題。而且老是只吃魚,其他像豬肉、牛肉、雞肉等其他食物比較吃不下,反而忽略其他的營養素,假如明顯欠缺從紅肉中攝取鐵質,可能出現貧血,而如果偏廢蔬菜、水果的攝取,消化代謝方面會比較有問題。

孕期DHA 膠囊(按圖了解更多)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怎麼添加魚?

一般而言,寶寶出生7個月後就可以試著吃魚,媽咪可能擔心寶寶吃到魚刺,總是一直吃吻仔魚,其實像是鮭魚,其中心點有較大骨頭,將骨頭去除,魚皮也去掉再烹調就沒問題。烹煮要簡單,過程中要將魚肉弄碎,可加在稀飯一起煮爛再給寶寶吃,並且看寶寶牙齒生長狀況,以咬的下的程度決定大小和質地。同樣的一定要給寶寶吃熟食,且依其吃副食品的適應狀況,而慢慢更換不同種類。

從懷孕到生產後,媽咪吃魚一定要記得煮熟,並且要有均衡的營養攝取,不能只吃魚,其他蛋、豆、肉類、蔬果等也都要適量的吃,在烹調過程可考慮使用適量的油,才能給自己和寶寶最好的營養。

嬰幼童 DHA 膠囊(按圖了解更多)

(嬰兒與母親)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