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媽媽手痛楚難忍】中醫針灸療法有效減少35%痛楚

     

    媽媽手在現代醫學上,稱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屬慢性損傷性疾病,媽媽手多發生在新手媽媽身上因而得名;當大拇指重複作外展、伸展或持續抓握動作,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的肌腱,在腱鞘內過度重複摩擦,造成損傷,導致局部發炎及腫脹,甚至出現黏連現象而誘發疼痛。

    勞損傷及經筋系統

    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何肇婷表示,中醫學上,媽媽手屬於「傷筋」、「筋痺」等範疇,多因勞損傷及經筋系統,風、寒、濕邪侵及脈絡,經脈受阻致氣血運行不暢,不暢則痛,氣滯血瘀於經筋而發病。何醫師指出:很多新手媽媽因長時間抱BB的手勢不當、產後擠乳手勢不良,或家務姿勢錯誤等,重複使用虎口及大拇指而發病。

    不過她強調,不只是媽媽才會發病,其他經常重複使用拇指及手指負重工作的人群亦是高危一族,如攝影師長時間操控專業型相機、廚師手執鑊鏟或用力拋鑊、髮型師手執剪刀重複拇指郁動、銀行職員密集式數銀紙,或文員經常用力按壓釘書機等,因此男女老幼均有機會患有媽媽手。

    痛感或礙日常生活

    患者發病初期,橈骨莖突等處的疼痛只會在拇指用力時出現,拇指基部疼痛和腕無法用力慢慢發展至疼痛加重和局部腫脹,當做一些扭毛巾、拎樽蓋等動作時,疼痛會加劇,嚴重者更會有出現腫塊。部分患者更因為做某些動作時拇指痛,而使用前臂用力,變相令勞損及痛楚位置延伸至前臂。

     

    筋針治療疏通血氣減痛

    治療媽媽手的方法,除非有嚴重腫脹需要用藥,一般可利用針灸治療處理,而傳統針灸手法外,筋針療法也可有效紓緩痛楚。何肇婷醫師表示:筋針是由香港大學前教授劉農虞團隊開創,筋針與傳統針灸不同,後者刺入肌肉層刺激穴位,而前者刺法輕柔安全,利用平刺的方法,讓針於皮下通過,同樣達到疏通血氣功效,有助減輕痛楚。

    何醫師稱,部分患者在接受5次治療後,自覺痛楚減少,疼痛指數由治療前的50多分減至30多分,痛感指數減少約35%。患者在針刺時,會感到輕微疼痛及痠麻脹感,而本身有嚴重皮損的患者及孕婦,則不宜接受筋針治療。

    (Topick)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