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參考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SCCS)標準作對照,在沖洗式皮膚護理品中,MIT最高使用濃度15ppm為安全水平建議,不過9款樣本濃度高於建議,有3款檢出CMIT和MIT總量高於15ppm,引致皮膚過敏反應機會較大。另有1款樣本的甲醇含量稍高於內地有關洗滌劑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上限。
消委會發現,其中21款檢出可致敏防腐劑,包括MIT、CMIT或BIT,佔整體抽驗產品6成。當中5款聲稱可清洗蔬果,亦有標榜「成分天然」、「不傷手」、「性質溫和」等,以及獲環保認證的產品;不過,有約6成樣本的產品標籤沒有詳細列明成分資料。消委會提醒,市民若經常接觸可致敏防腐劑含量高的洗潔精,可能引致過敏反應,甚至令手部皮膚出現皮膚炎。
於產品成分標示方面,消委會發現逾6成樣本未有詳列成分,認為消費者未必能掌握產品是否含可致敏物質例如香料或防腐劑。另外,有7款樣本只標示含有表面活性劑和香料或添加劑,但該種標示方法對消費者瞭解產品特性的作用不大,另12款更完全未有以中文或英文標示成分資料。
測試結果又發現,各樣本洗滌量表現懸殊,清洗碟子數量最多相差近5倍。當中以一般配方樣本平均洗滌量表現最參差,以清洗100隻碟的費用計算,花費最多和最少的樣本均屬一般配方樣本,但費用相差逾15倍。測試結果顯示,不論「一般」、「濃縮」或「超濃縮」配方,均有洗滌量較多但費用較低的產品,故不能單靠聲稱選擇。
(原文: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