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行邊玩手機,一不留神「叉錯腳」,或拉傷頸椎牽連神經受壓,痛到手腳痲痺動彈不得。骨科專科醫生陳英琪提醒,若市民覺得腳步浮浮、走路不穩、郁動頸部時,腳部迅即有閃痺,走路要打醒精神之餘,也要盡快求醫,因為可能是神經根受壓所致。陳英琪曾接獲六旬男患者用手機時意外踏進坑渠跌倒,牽連手臂痺痛,寫字無力,估計跌倒的衝撞力加深原有頸椎退化,令神經根同時受壓,需施手術矯正。
頸椎間盤病變本屬「老人病」,但近年首次病發的患者趨年輕化,甚至四十歲患者都有。陳英琪指出,因要承受人體重量,椎間盤退化很多時在腰脊位置發生,但頸椎亦會出現椎間盤退化病變。而每四個腰椎椎間盤突出的病人,有一人同時引發頸椎退化。陳英琪解釋,頸椎間盤退化通常在第五、六節頸椎發生,多因年紀退化及坐姿不正引起。低頭使用電子產品是高危動作,長年累月令椎間孔的空間減少。若長出骨刺,空間更有限,從而壓住神經根,受壓反應折射到手、腳痺痛,導致動作笨拙、控制不協調等情況。
陳英琪舉例,最近接獲四十多歲任職銀行業的女患者因頸、手痛求醫。女患者有跑馬拉松習慣,運動量充足,但長期坐姿不正,頸椎常向前傾,X光檢查發現第四、五節頸椎的椎間孔極少,幾近壓住神經,相信已有椎間盤退化,但暫未令神經根受壓。另一名六十五歲病人則同時出現神經根受壓,及頸椎間盤病變。
陳指,當退化的頸椎受外力影響時,軟骨可能腫脹,同時刺激骨刺生長或壓住椎間孔,部分人的腫脹可消退,但亦有人病情持續太久,若加上外力,例如碰撞、跌倒,均會激發神經根受壓。
頸椎間盤病變患者若經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後情況沒好轉,需考慮接受手術,包括椎間盤融合術,植入融合器連接兩節頸椎,或植入人工椎間盤。若只是神經根受壓,七至八成患者可透過物理治療改善姿勢後減少痛楚,亦可以止痛藥紓緩。陳英琪提醒打工仔工作時應保持良好坐姿,適當運動舒展頸部。
頸椎間盤病變知多啲
– 經常桌面工作者,應每10至15分鐘做頸部運動
– 坐姿良好,椅子宜有靠背及扶手,坐下時盡量頭部收向下巴,正面向電腦屏幕
– 保持運動習慣
– 站立時,頸部勿長時間向前屈,要盡量頭部收向下巴
– 現時未有證據顯示注射血清素可止頸椎神經痛,若不當使用更有細菌感染風險
(資料來源:骨科專科醫生陳英琪/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