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湯」是補血養肝的基本方,自古就有「血家百病此方通」的美譽,也是婦女調經的主要使用方劑。
四物湯由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四味藥組成,熟地滋陰補血,當歸補血和血,白芍柔肝養血,川芎行氣活血,綜合四藥,可使補而不滯,營血調和,養血、活血、行氣,特別是婦女月經不調,臨床應用頗多。
流傳千年的四物湯
四物湯這一處方歷經數千年仍能流傳於世,至今廣泛運用,在臨床上也有相當的治療意義。
四物湯出典,最早源自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芎歸膠艾湯〉,原文:「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本用來治療月經行血不止合併腹中痛的毛病,後來去掉阿膠與艾葉兩味藥,就成了現在的四物湯。
● 唐朝用於跌打損傷
到了唐朝,鑒於四物湯養血活血的特性,被用來治療跌打損傷。在一本骨傷科專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四物湯成了治療撞擊內傷的治療藥方,原文:「屬性:凡傷重腸內有瘀血者用此。白芍藥、川當歸、熟地黃、川芎上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空心熱服」
● 明醫學家武之望 巧妙運用四物湯
明朝醫學家武之望所著《濟陰綱目》對四物湯著墨頗多,並指出:「治婦人衝任虛損,月水不調,經病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臍腹痛,或腰足中痛,或崩中漏下,及胎前產後諸證。常服益榮衛,滋氣血。若有他病,隨證加減。⋯⋯上銼,各等分,每服四錢,水煎服。」
武之望因幼年多病,遂習岐黃,《內經》以下至金元諸家醫籍無不熟讀,精通醫學,尤長於婦科。他對四物湯十分的推崇,還對四物湯的各藥做了許多的註解:
當歸:和血。如血刺痛如刀割,非此不能除;
川芎:治風泄肝木。如血虛頭痛,非此不能除;
芍藥:和血理脾。如腹中虛痛,非此不能除。酒炒;
熟地黃:補血。如臍痛非此不能除。酒洗用。
按四季規律加減藥方
武之望繼續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對四物湯的成分進行加減。他提出的理由是:「如當歸之甘辛溫潤,可喻春日之和融;川芎之辛溫而散,可喻夏令之敷榮,此生長之用也。有生長而不為收藏,則何以成物?故用白芍之酸收以成秋,熟地之味濃以成冬,此又收藏之妙矣。」
因此他認為,春天喝四物湯,應該把川芎的劑量加倍,因為春天要迎接夏日的到來,倍川芎以迎夏氣;夏天喝四物湯,應該把芍藥的劑量加倍,倍芍藥以迎秋氣;秋天喝四物湯,應該把地黃的劑量加倍,倍地黃以迎冬氣;冬天喝四物湯,應該把當歸的劑量加倍,倍當歸以迎春氣。
用藥陰陽平衡 四物湯療效加乘
武之望認為,當歸可昇陽氣,芍藥可生陰氣,一陽一陰,一昇一降,可以達到最佳的補血效果,更能夠陰陽平衡,達到互相加乘的效用。
四物湯在內科治療上應用廣泛,舉凡血虛肝血不足、面色無華、頭暈心悸、月經不調、脈細血容不足,都可加減應用,還有人將四物湯當作每日補養的飲品,成為現代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良伴。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