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山專家眼中的「美麗香港」 靠謙卑征服世界之巔 羅啟義登山耐力賽始於香港

「在香港行山很熱,在高原行山則很冷,這就是最大的分別。」曾成功攀登多個高海拔山峰,包括珠穆朗瑪峰的攀山專家的羅啟義,在少年時期已非常好動,拿起登山雜誌便踏遍香港山野。他對大自然一直存有敬畏之心,為求「玩得安全」,每次皆做足準備才出發。64歲的他笑言自己年過40才重新學習行山,「行山背後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永遠學不完。」愈強的人,愈是謙卑。

64歲的羅啟義非常好動,退休後仍經常行山及進行戶外運動。

羅啟義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他縱橫金融界多年,卻不甘安逸, 40多歲時重拾行山樂趣,其間不斷進修,考獲各種山藝及急救證書,挑戰過喜馬拉雅山脈中部的卓奧友峰、新疆慕士塔格峰、四川雀兒山及半脊峰、法國白朗峰、瑞士馬特洪峰及僧侶峰等高難度山峰。 2011年,他與另一名情同師徒的攀山專家黃炎良及友人朱棋端,征服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其後更出書分享,成為一時佳話。

羅啟義成功登上多個世界之巔:

山峰

高度(米)

珠穆朗瑪峰

8,848

卓奧友峰

8,201

慕士塔格峰

7,546

雀兒山

6,168

半脊峰

5,430

白朗峰

4,809

馬特洪峰

4,478

僧侶峰

4,110

2011年,羅啟義(右)與另一名情同師徒的攀山專家黃炎良(左)及友人朱棋端(中),征服珠穆朗瑪峰。(圖片來源:羅啟義提供)

登山經驗豐富,羅啟義對高山氣候有一定認識。「高山氣候變化極端,我曾在新疆登過一座7,000多米高的山,走到6,300米至6,800米時,熱得想光着身子;但當天陰時,即使戴上厚手套,十指仍是凍得很痛」。他也分享在高山地區,中午原來是最易變天的時間,「因為太陽出來後,水蒸氣上升,雲層變多,故中午時分容易發生暴雨及刮風;早上或凌晨則會較穩定,很多人都選擇半夜『衝頂』」。為登上珠峰,他坦言準備了數年時間,「除了鍛煉體能,也要練習登上其他高山,來適應氣候變化和高原反應」。珠峰溫度低至零下30多度,空氣稀薄,要克服頭痛、嘔吐、肌肉萎縮及食慾不振等一連串高原反應,少點毅力都不能。

登山經驗豐富,羅啟義對高山氣候有一定認識。(圖片來源:羅啟義提供)

天有不測之風雲,不限於高海拔山峰。《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中提到,香港面積雖小,氣候情況卻存在重大地區性差異,山地的斜度促成空氣上升,有利增強降雨。羅啟義憶述年輕時與友人到鳳凰山狗牙嶺遠足,「那時天氣報告沒現時準確,走到西狗牙時,突然刮起強風。」登頂後,他感覺如騰雲駕霧,「彌勒山、大東山被雲海覆蓋,雲霧一直吹上來,後來我們發現自己站在一團黑雲之中,這時狗牙嶺突然閃電,嚇得我們跑下山。」事隔多年,他憶述冒雨下山,雷聲震耳欲聾的畫面,仍心有餘悸。

「15、6歲開始行山,但過了40歲才重新開始學習行山。」中年以後,他學習看地圖、運用指南針、打繩結,才發現年少時有很多次登山都是「大命」才沒出意外,「行山背後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如何做好規劃、裝備要求、求救方式等,永遠學不完。」訪問在小夏威夷徑進行,屬入門路線,但由於幾天前受「黑雨」洗禮,多區出現嚴重水浸甚至發生山泥傾瀉,羅啟義還是謹慎地先到場視察,確保拍攝能安全進行。

小夏威夷徑屬入門路線,但由於拍攝前幾天遇上「黑雨」,羅啟義還是謹慎地先到場視察,確保眾人安全。

香港城郊界線模糊,羅啟義觀察到不少人因此忽視行山安全,以為身在山野仍可沿用城市的生活習慣,「例如有一家大小竟然不帶水上山,也有行山客在荔枝窩問哪裏有巴士站。」現在流行使用行山應用程式,羅啟義坦言配合紙本地圖使用更為可靠,「香港地圖由地政總署編製的,會定時更新資訊,也可靠等高線了解該處地勢,以及得知附近是否有大型設施如橋、電塔等;相反行山App只記錄他人走過的路線,若遇上泥地、荒徑、需要攀樹等環境,對經驗不足的人來說很危險。」此外,事前規劃也十分重要,行山人士需時刻留意天氣,帶備適合的衣物及水,作好撤退方案,行山期間要時刻檢討行程,作出變通。若要求救,也需善用應用程式定位,「說清楚自己位置很重要,可減低救援時間及增加生存機會」。

羅啟義指,不少人依靠應用程式行山,但遇事求救時,未必懂得善用應用程式定位,準確說出自己所在位置。

假日不少市民會聯群結隊行山,在香港,一般以一星、兩星、三星等來表示難度,但羅啟義認為並不足夠,「難度是指長度還是體能上的要求?」他推介使用「美國優勝美地點數系統(Yosemite Decimal System)」難度評級,根據攀岩時遇到的技巧及對身體所產生的困難度來對地形進行分類,讓登山客更準確地評估安全。他提醒,每人的體能及經驗不盡相同,行山時需量力而為,建議行山新手可先嘗試金督馳馬徑、康柏郊遊徑、大潭篤水塘、灣仔峽公園等平坦路線。羅啟義的行山背囊,還有充足裝備及急救品,包括碳纖行山杖、抗敏藥及急救包、頭燈、指南針、雨具,也有一些後備衣物如風褸,以備不時之需。他更即席示範如何使用繩索系統,「如果有些地方需要攀爬才能到達,便要知道如何構建防護系統」。

羅啟義示範如何正確使用行山杖,他指上斜和下斜時,手握的位置亦需要調節,才可卸力。羅啟義的行山背囊,有充足的行山裝備及急救品,以備不時之需。他示範如何使用繩索系統,這些都是從山藝課程中學到的安全技巧。

「有些朋友追求跑山,鬥誰人跑得遠,但我怕勞損,只喜歡拍照。」對羅啟義來說,行山充滿樂趣,因為想「長玩長有」,所以安全第一。雖然他說不愛比賽,但如果行山是一場耐力賽,他的鬥志、體能和安全意識,絕對有資格問鼎前列位置。

羅啟義因為貪玩,所以踏遍山野:因為想繼續貪玩下去,所以將行山安全放在首位。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