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C
Hong Kong
星期六, 十一月 23, 2024
Home 娛樂 為何鳥類要遷徙?迷鳥是什麼...

為何鳥類要遷徙?迷鳥是什麼? 初秋觀賞候鳥最佳季節

為何鳥類要遷徙?迷鳥是什麼?初秋觀賞候鳥最佳季節

踏入10月中旬,又是大批候鳥周而復始地往南遷徙的季節。到底為什麼雀鳥會有季節性遷徙的習性?香港又為何成為牠們的中轉站或渡冬地?在初秋的香港,又可以在哪些地方偶遇這些候鳥?

鳥類遷徙是鳥類隨着季節變化進行、方向確定、有規律和長距離的遷居活動,有這些遷徙行為的鳥類稱為候鳥。縱使遷徙是鳥類生命周期中風險最高的行為,但為了到食物供應穩定的地區,尋求更有利的生存條件,候鳥仍會本能地踏上這段既長途又充滿危機的旅程。

為了到食物供應穩定的地區尋求更有利的生存條件,候鳥每年都會本能地踏上遷徙旅程。(圖片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Facebook專頁)
為了到食物供應穩定的地區尋求更有利的生存條件,候鳥每年都會本能地踏上遷徙旅程。(圖片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Facebook專頁

香港位處於東亞─澳大利亞遷飛路線內,是全球已知九條遷徙路線的其中一條。每年春秋二季,大量候鳥往南或北遷徙時,會途經香港,或以香港為其渡冬地,因此9月至5月都屬於香港最佳的觀鳥季節。香港曾記錄到的鳥類品種超過570種,相當於全中國野鳥數目的三分之一,當中以遷徙習性可分「留鳥」、「候鳥及季節性遷徙鳥」及「偶見鳥」。

留鳥一般是指那些全年在本土逗留及繁殖的鳥類,香港約有五分一的鳥類可被界定為留鳥,例如樹麻雀、鵲鴝、小白鷺及暗綠繡眼鳥(相思)等。至於「候鳥及季節性遷徙鳥」則分為「夏候鳥」及「過境遷徙鳥」,通常棲息於寒、溫帶的鳥類。在冬季來臨前,會向南方遷徙至亞熱帶或熱帶地區度冬,於翌年春暖時,又再飛返北方繁殖。在香港,夏候鳥如褐翅燕鷗、紅翅鳳頭鵑等,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牠們一般在香港繁殖,然後到南方過冬;過境遷徙鳥則會在春秋季於本港作短時間逗留,然後繼續向南/北的旅程,包括赤腹鷹、勺嘴鷸和紅尾伯勞等。

樹麻雀屬於香港的留鳥。(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
樹麻雀屬於香港的留鳥。(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
褐翅燕鷗屬於香港少數的夏候鳥。(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
褐翅燕鷗屬於香港少數的夏候鳥。(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
紅尾伯勞屬於過境遷徙鳥。(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
紅尾伯勞屬於過境遷徙鳥。(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

有些鳥類偶然到臨香港,但不會定期到訪,稱為偶見鳥,例如短耳鶚、翹鼻麻鴨和灰背燕尾,要有很大的運氣,才可在香港見到牠們。此外,還有一種「迷鳥」,是指鳥類遷徙期間迷失方向,偏離原來的路線或目的地。2016年,在鹿頸及米埔自然保護區先後出現兩隻白鶴,2019年及2021年在塱原分別發現的彩䴉及鐵爪鵐,都是難得一遇的迷鳥,引起觀鳥人士的高度關注。

翹鼻麻鴨屬於香港的偶見鳥。(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
翹鼻麻鴨屬於香港的偶見鳥。(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
彩䴉曾是香港難得一遇的迷鳥。(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
彩䴉曾是香港難得一遇的迷鳥。(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

常見於香港的候鳥包括黑臉琵鷺、黑尾塍鷸、普遍鸕鷀、針尾鴨及反嘴鷸。一些觀鳥熱點深受攝影發燒友歡迎,包括擁有濕地的米埔、尖鼻咀、南涌和鹿頸,分別有機會見到全球瀕危的黑臉琵鷺、度冬的鴨科及鷸科鳥類,以及在沙頭角海潮間帶覓食的鷺鳥。而大埔滘、大帽山、城門水塘及龍虎山等林地,則分別可見遷徙鳥如方尾鶲及海南藍仙鶲、紅尾伯勞及藍磯鶇、冬候鳥如灰背鶇及黃眉柳鶯。至於位於塱原及錦田的農地,便分別吸引到喜愛淡水濕地及開闊地方的鳥類如紅隼、灰頭麥雞和普通燕鴴等。

瀕危的黑臉琵鷺是香港常見的候鳥。(圖片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Facebook專頁)
瀕危的黑臉琵鷺是香港常見的候鳥。(圖片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Facebook專頁

萬千候鳥遷徙的壯麗景象引人入勝,但其實在遷徙過程中危機重重。例如幼鳥因體力不繼在途中死亡、遇上突然的惡劣天氣致候鳥迷失方向、高塔燈塔以及人造光等,也會令候鳥容易碰撞或偏離航線導致死亡,甚至有人類為私利而射殺牠們。學懂保護和保育候鳥的棲息地,提高牠們的生存機會,是人類的責任,故觀鳥時需對牠們的滋擾程度減到最低,例如避免穿着鮮色衣服,野外走動時宜步履輕盈,也不能破壞棲息地及鳥巢,不應追逐鳥類,夜間也切勿以射燈照射鳥類,避免令牠們受驚。

觀鳥時需對牠們的滋擾程度減到最低,例如避免穿着鮮色衣服,野外走動時宜步履輕盈。(圖片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Facebook專頁)
觀鳥時需對牠們的滋擾程度減到最低,例如避免穿着鮮色衣服,野外走動時宜步履輕盈。(圖片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Facebook專頁

SHARE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按個讚吧!